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先锋作家余华作品入选《新课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课标》教材也烛照出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弊端。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新思路是,一方面引入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文本的层次性特点,逐步引领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奥妙,真正按照文学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一方面,语感教学的优势要继承和创新,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只有文学性的存在得到确证,文学性理论才能走出相对主义迷误。以往本质主义的论证混淆了“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因而往往陷于困境。这里提出,文学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譬如森林与森林中树木之间关系,森林的特质不是森林中树木的共性,因此,文学性也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共性,而是文学整体的特质。由于文学整体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学性虽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但也不完全由历史语境造成。文学性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超历史的稳定性二者的张力之间。其具体存在方式可以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予以说明: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同一性,而是某种统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以归纳思维或分析思维确切地把握它,而只能在文学的具体存在中意会。  相似文献   

4.
刘勰认为,文学是体道言情的道之文采——“情文”;文学活动就是以情体道的过程,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情与辞经纬相交而产生的文字和语言之外的外溢美——“情采”。情与辞相交形成的“情”、“采”互动是文学性生成的基本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以和合本《圣经》为代表的中文《圣经》语言是文学性的语言,在"意思"之外,借助独特的句法、节奏、韵律,有比精确的"意思"更丰富的信息。而现代中国的"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国语",一种在"文学"中淬炼出的民族共同语,和合本《圣经》在1919年出版不是历史的偶然,有丰富的神学意味,它可以作为"国语运动"的语言范本。但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胡适一代人却与之错失。现在我们应当正视和合本《圣经》的文本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风格     
考点分析关于该考点的现状及命题趋势在诗歌鉴赏部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表达文章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好处,分析语言表达运用的得失,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及语言风格等等。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作为一种形式手法用来表现文学的独特性,即文学性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文学语言区别于简洁经济的散文语言或实用语言;文学语言自身总是在不断地翻新;文学作品的结构背离传统的时序或因果关系。文章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了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陌生化手法,即:时序的倒错,玫瑰喻意的陌生化和细节描写上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9.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中对言意关系的认识——兼论“言不尽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是感受文学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在方式上不仅可以表现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讲述,还应该与其他艺术表现相渗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有意识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以中班文学活动《拔萝卜》为例,我们开展了欣赏、表现和创作等多形式的文学学习活动。一、欣赏活动文学作品《拔萝卜》语言浅显,生动形象,与幼儿经验非常贴近。欣赏时我们借助直观的具体形象(图片、影视图像),借助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电影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电影与文学等同,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等同。电影语言注重形象、注重造型,它可以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强调声和画的结合,擅长表达时空。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描写、注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擅长刻画心理。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必然具有某些逻辑关联的因素或“背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与“范围”就是符号系统。而“逻辑关联”则是构造该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文学语言的产生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相似文献   

16.
余红 《时代教育》2007,(7Z):117-117
幼儿的健康成长.不是靠说教。更多的是靠熏陶。幼儿文学对孩子心灵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智能的开发与启迪,意义深远,因此。探索和研究幼儿文学启蒙教育十分重要。《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应该怎样进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史记》文学性给予界定。它从前人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过程及今人对这一认识的分歧谈起,指出如今问题的症结和焦点已经不是《史记》是否使用了文学手法问题,而是《史记》是否具有文学创作的性质问题了。文章分别从道理上和实质上─—着重从所写内容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为人”特别关注,使笔下人物具有了文学上“人学”的人的特点;写进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发现以及作者的理想、追求,是经过审美观照之后的审美创作)、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不但有历史家的强烈使命感,还有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不但为中华民族述史,而且为中华民族写心,把自己作为民族的良心)、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重点从心理描写、人物语言、人物典型化考察分析)、以及将《史记》及《史记》据以为素材的那些先秦典籍中得到的实证几方面进行论证。同时,本文就《史记》文学性的概念、《史记》的文学创作性质与《史记》作为“实录”的关系作了简要界说。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情感,有画面。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历来都受到世人的推崇。以其中一篇代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剖析对象,按文学作品诸方面的特点作粗浅分析,旨在进一步地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则更是文学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他们的译作中也会出现“假象等值”的问题.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引用中丹的“假象等值”的说法,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语言形式层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