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这里的"中",更多的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度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适度",是一种"优位"思考,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推而论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应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的方法等多方面来思考,在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何谓中庸之道?《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说,中庸是指侍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其解释略含贬义.其实不然。北宋大儒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3.
"诚"在《中庸》中被当作核心范畴加以论述,其内涵得以扩展和提升到了充分的哲学意义,发展成为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其他文本中"诚"的不同是,《中庸》以"诚"为本体,建构起了严密、丰富的"诚"本体体系。文本以"成"为切入点,依循"诚"成己、成人、成物的逻辑,探讨"诚"沟通天人关系,以释天下之"大本"——"诚"。  相似文献   

4.
中庸为体儒家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发端之心为"仁义",高明之境为"中庸";仁义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中庸是万事万物的正体;仁义是"发于中"的内在支撑,中庸是"形于外"的外在体现;仁义是贯穿始终的看护,中庸是理想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传统道德中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是一分为三之道。中庸与不及与过并立共同构成一分为三的行为模式,包涵“不及-中庸-过”、“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6.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常理、常道,程颐认为是天下的定理。美学家李泽厚说: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亚里士多德曾把中庸分成九种: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他说:德行作为中道,是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这使得中庸的思想核心指向诚。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追求;对一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保持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编者  相似文献   

7.
卢春红 《山东教育》2009,(10):12-12
奥运会成功举办已经整整一周年了。民族自豪之情仍然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特别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阐释得淋漓尽致。“和”凝结着祖盛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是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这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于“中庸之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席之为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  相似文献   

8.
叶楠楠 《教育》2011,(11):34-35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008年,一颗名为"至诚"的  相似文献   

9.
《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句中之"壹戎衣"当作何解,目前尚未有定论。前人普遍按字解,谓"一穿军装";或按"壹戎殷"解,谓"一用兵灭商"。通过对字音、文义及相关材料的系统考辩,此处之"壹戎衣"当写作"殪戎殷",取"灭大商"之义。  相似文献   

10.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1.
信仰与敬畏     
邓琳 《中文自修》2010,(1):50-50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沉默于一花一石中的生命也是拥有喜悲,  相似文献   

12.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  相似文献   

13.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14.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15.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是自发状态中的"性","中节"之"和"是自觉中的"道",以礼节性达于道,是谓"中庸之德".道不远人,就在人伦日用之中."极高明而道中庸",以超越的精神,做日常平凡的事情,也具有不平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政论界掀起了一场总结秦朝灭亡之因、指斥秦政之弊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秦’遂成为西汉政论中老生常谈"(钱钟书语),诞生了一大批"过秦"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并被奉为经典。就其艺术而言,南朝宋范晔称其"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狱中与诸甥侄书》),金圣叹更是赞许其"最是疏奇之笔"。那  相似文献   

17.
谈起中庸之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消极保守,明哲保身。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毛泽东同志说:“孔中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上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①本文仅就中庸之道的积极性方面做些简要分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中正,和谐,适度之意。庸,常也,含有切合实际意思,是补充中的。中庸,通俗地解释就是“适度便能久常”。北宋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现在看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哲学上的度、量观念…  相似文献   

18.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庸"并称,主要指无过无不及的日用常行.而《中庸》的主题则是"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即天(天性)人(德性)合一.这种合一是经过人的自我努力与完善而实现的超越天又合于天、即人为又扬弃人为的向天的回归,所以《中庸》具有即日用即超越的特点.日用使超越的实现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超越则赋予了日用精神境界追求的内涵.就《中庸》的内在价值而言,它要求人们效仿天道之"诚",以明善、择善并终身积渐,其目的是导人求善.但它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使社会成员求同、求稳、不思进取,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角色.今天,如果我们剔除了时代赋予《中庸》的封建色彩,那么它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参政议政思想的孕育均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