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武术套路从其本质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化艺术的视角,沿着武术历史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认为,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可归纳为技击性,多样性和艺术性;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包含: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活”;是一种“距离”的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感染力、震撼力的美三个方面。武术套路通过形式美、意蕴美表现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武术文化是围绕武术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孕育武术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表现出德艺统一、形神兼备、传统思维、娱乐健身等特性。  相似文献   

3.
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暴力美学"的全新视角,对武术进行客观审视.武术的攻防技击美是武术之美的核心,踢、打、摔、拿、击、刺、劈、砍等组成武术攻防的基本要素是原始暴力元素的体现,对人性攻击本能的崇尚和人们的英雄情结是武术彰显攻防技击之美的心理归因;武术技击是"暴力美学"时代武打影视的核心素材;通过对武德的强化、武技的规范、规则的制约、美感的提升等,最大化弱化和消解武术中的"暴力元素",使武术呈现出适度体现"暴力元素"又巧妙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态势;弱化和消解暴力是武术技击美的特质,也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的生存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应用广泛、而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习惯及健身观念。它的技击、健身、娱乐、养性等功能日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对人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健康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胡晓林 《体育世界》2009,(3):109-110
本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分析了现阶段武术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武术的和谐观、健身、观赏、经济等功能对人的价值;武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了武术发展要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和时代需要以使其更加完善的向前发展的策略、方法,以期为武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等,对甘肃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地区传统武术项目较多;参与传统武术的主要目的有两类,一类是提高武术技艺,一类是健身娱乐;老年人是武术健身的主体;参与武术活动的特征是,政府行为为主导,地缘关系为场所,节日生活点缀为时间安排等。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描述当前社会现状,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影响的浪潮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并对这一巨大变迁之下武术发展的境遇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前进的基点,即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武术健身、娱乐功能出发,逐步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武术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发展新思路:发展21世纪武术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银  孙金玉 《山东体育科技》2000,22(1):106-106,109
中国武述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先生说 :即将来临的 2 1世纪是武术发展的非常重要时期 ,2 1世纪给我们提供了机遇 ,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认为 2 1世纪的武术发展应建立系统工程 ,包括多元化发展目标 ,整体化发展思路 ,多样化发展方式 ,立体化的发展空间。1 社会武术发展目标多元化社会武术发展目标多元化就是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依据武术多功能作用 ,根据人们不同要求 ,不同兴趣 ,大力普及推广武术运动。武术县有健身、防身、保健养生 ,防治疾病 ,修心养性 ,娱乐欣赏等多种功能作用。根据武术功能的多样性 ,设立健身武术、竞技武术、武…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杨建营 《体育科学》2005,25(7):53-58,62
20世纪,武术由一门技击术转向体育运动并朝多元化方向演进是其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其一,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庞大的武术体系逐渐瓦解,武术的健身价值和竞技价值得到重视,武术逐渐步入体育行列;其二,受特殊历史条件所限,其艺术表现功能曾一度取代技击功能,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这促使了世纪末武术领域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武术依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3大类,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体系,将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3大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价值功能的演进看武术新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文章对武术由单一技击功能向多元价值功能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武术已形成技击、健身、艺术三大价值功能鼎立的局面,按武术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分为技击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三大类,以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助于理清武术错综复杂的脉胳,解决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许多争端,使武术更好地沿着竞技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技击实战的时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现代技击实战中时间和距离的分析 ,从而阐述技击实战中时空感的重要性 ,进而为技击的学习提高探讨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武术的气韵生动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与传统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说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与传统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说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气韵生动说具有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使传统武术得以滋养生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娱乐功能得到了快速发展,武术表演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文章对艺术院校开设影视武打表演专业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为艺术院校专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后,提出武术分类应注重现代武术发展格局,体现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采用功能分类法,将中国武术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并对三大类内容进行界定,突出了中国武术体系的整体性和多层次多功能特点,以利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本身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理念及教育价值。调查武术课中的武德教育在高校中的运用现状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武术武德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对5所高校选修武术课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认知水平上,对武术技术碑作偏重较多,对武德及武术礼仪认知较少,未形成合理观念;在课程教学方面,大学武术课对武德教学均有涉及,但未能形成较深的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内容及方式的设计;在自学方面,教师需要增加武术相关理论书藉及网络学习渠道的推荐。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从武术传播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入手,在充分了解中华武术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林风》栏目的成功运作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行分析,且剖析韩国跆拳道迅速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的传播途径及方法,并对两者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现代媒体与中国武术文化相结合,势必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启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借鉴跆拳道传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武术传播和普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我国武术产业进行研究。我国武术产业主要面临外部体育冲击,生存环境堪忧,内部发展意识薄弱,整体竞争力不强,脱离武术内涵,产业过度包装的发展困境。要以赛事为引领,构建和完善群众项目和区域特色项目推动武术运动项目发展;增强产业意识,以武术自身为多元市场主体,产业链式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培养文化根基,扩大武术人口,深挖武术资源,弘扬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论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中华武术自身的视角分析其发展的现状。认为"技击本质"之争、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争以及外来拳术的冲击是中华武术当前发展所处的境状,针对这一现状探讨中华武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中华武术的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术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武术概念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对现行武术概念提出质疑.提出了广义武术概念和狭义武术概念,并分别给予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