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2.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晚年的纪行诗《涉江》素有“小离骚”之美誉。诗人通过记叙渡江南下的一次人生苦旅,塑造了崇高、完美的艺术形象,有着典型而深刻的悲剧含义。《涉江》总共才60句,但字字力透纸背,句句倾诉心声。诗人想象瑰丽,“托义于物”,烘托自然,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抒情  相似文献   

4.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5.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6.
今本《楚辞》卷第十四载《哀时命》一篇,王逸认为:“《哀时命》者,严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受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哀时命章句序》) 按:既曰“叹而述之”,则篇中应该叙述屈原遭遇的不幸事迹,加以感叹,但《哀时命》除了“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纵横”两句,暗用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以外,不见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屈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诗人一贯爱国思想、以及对《涉江》诗中的“奇服”、“游瑶之圃”和对溆浦景物等方面的考证分析,从而发现《涉江》的主题,应是表达诗人对振兴祖国理想的追求和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决心,深切抒发了诗人关心热爱人民的真挚感情,无情地揭露抨击朝延“混浊”腐败,愤怒控诉鞭笞统治者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因此,该诗是一首优秀爱国主义诗篇。  相似文献   

8.
《涉江》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九章》的解释,有分歧意见,但多数还是同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的看法,即:屈原死后,后人辑录他的遗作,“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相似文献   

9.
比起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贩卖黑奴掠夺黄金的江洋大盗和古罗马角斗场上的斗士,中国封建时代的诗人的形象似乎孱弱了一些,然而,中国古代的诗人却都有一个普遍的爱好,即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自己带剑行侠的愿望,或者歌颂一些英雄好汉的剑侠行为,这样就使中国的诗歌与剑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屈原“带长铗之陆离”(《九章·涉江》)到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1.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12.
《涉江》(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抒发自己悲愤心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正确理解诗中的几个联绵词,有助于我们认识屈原的为人及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诗中有这样几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云之崔嵬。”“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相似文献   

13.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它叙写诗人惨遭弃逐的困苦经历,着重抒发了眷恋故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充分显示了屈原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决不向邪恶屈服的高尚情操。作品感情真挚,想象奇特,比喻富丽,具有美的价值和美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接受屈原的意见,把屈原流放汉北。接着。楚怀王被骗入秦,客死在秦国,顷襄王接位,以子兰为令尹(宰相)。屈原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在顷襄王前大进谗言。屈原尽忠报国,却受到残酷打击,被第二次流放。《涉江》就是在流放江南时写的。那么,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是《涉江》思想感情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逐层展示的: 诗的一开头,“余幼好此奇服  相似文献   

15.
一、自学目的1、了解本诗反映的屈原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2、了解《涉江》在节奏、句式、词语上的特点.二、自学重点在透彻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认识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正义顽强不屈的精神.三、自学提示1、怎样理解诗中所反映的屈原的爱国思想?第1节两次提到“莫余知”,这是诗人出发前的感慨,慨叹他竭忠尽智之心竟无人了解,也为楚  相似文献   

16.
重阳话敬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期,从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便可证明重阳的存在了.按我国的传统习惯,九为阳数,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寓意长久,祈望长寿的意思.所以,把这一天定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九章·涉江》中的“齐吴榜”,历来解释不一。文章通过考稽相关古籍资料,并对前贤已有之说斟酌分析,辨其是非,作出了不完全同于前人的解释,认为“齐吴榜”的意思是:众人齐声吆喝,一同划船。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他的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相似文献   

19.
《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各篇都是屈原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的一部分,倾诉着诗人一个又一个思想斗争阶段的希望、焦虑和苦痛.我试图通过对《九章》思想的分析,探讨屈原生命意识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