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翰苑集》和《读通鉴论》分别是陆贽和王夫之各自的代表作。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轨迹:由外王向内圣迁转,由帝王师向民众师迁转。这一轨迹一方面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封建体制下的不断边缘化过程,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内圣是他们抵御日渐边缘的社会地位、强化自我认同和优越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1619-1692)的《读通鉴论》,内容丰富,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发展、进化的进步历史观,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倾向,可以说是王夫之史论的代表作。因此,对《读通鉴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国思想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批判地研究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系统地评论了从秦到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中写成的。在这部史论巨著中,他对中国古代各个学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全面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明确提出了从事  相似文献   

3.
沈松勤在《宋代文学主体论纲》一文中认为在推动宋代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体活动是最直接、最深层的动因。宋代又学主体——文人士大夫既“持国是,规君过,述民惰,达时变”(王夫之《读通鉴论》),体现出传统儒学所倡导的群体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显具有崇高或高雅的一面;追求个性主体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明显具有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一面。唐宋文学首先在庶族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雅俗两极的主体性纬度上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先听一个故事。熊十力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友人对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绍后,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决心向熊十力请教。有一次他向熊十力请教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相似文献   

5.
名人与书     
“嫁妆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一生著述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等。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  相似文献   

6.
近代法理学在古代已有萌芽,王夫之撰写的《读通鉴论》一书保存了这方面的丰富思想资料。王夫之以其辩证观点,比较透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有关法的概念,法的特性、作用以及法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通鉴论》基本上含了王夫之的民族观。在一靓情形下(和平晏宁时期),他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安其所”,和睦相处,但在少数民族侵渣中原则,他坚持民族利益至上,主张积极抵御,从而外观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并直接影响他对历史上民族冲突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今年是他逝世二百七十周年。明清之际,他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在史学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史论。《读通鉴论》、《宋论》是史论的杰作。《尚书引义》、《诗  相似文献   

9.
钱令希教授在《知识分子心向党》(《人民教育》1980年第3期)一文中说,有句俗话,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知识分子就是“家鸡”,怎么打也是和党在一起。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读了颇有同感。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撰<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史论价值极高的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无论史论方法,还是史学思想,王夫之<读通鉴论>都别具慧眼.王氏运用辩证发展眼光,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观,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兴亡之论,统贯全局,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探讨朝代兴亡之理,是其超越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11.
鲍荣梅 《中学历史教学》2013,(1):102-105,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相似文献   

12.
《读通鉴论》基本上蕴含了王夫之的民族观。在一般情形下(和平晏宁时期),他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安其所",和睦相处。但在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时,他坚持民族利益至上,主张积极抵御,从而外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并直接影响他对历史上民族冲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与司马光是我国古代主张“鉴史以资治”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王船山深怀亡国之痛,穷经究史,晚年撰写了《读通鉴论》、《宋论》两部史论和一部当代史《永历实录》。他的史论著作,堪称我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珍品。王船山与司马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学家,深受《春秋》“大义”的熏陶。《春秋》笔法给中国古代史学留下了许多弊端,流毒深远,效尤者历代不绝,王船山与司马光也深受其  相似文献   

14.
陈声祥 《中国德育》2008,(12):66-66
读《傅雷家书》,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来自于知识分子精神旅途上的执著追求,来自于艺术家艺术道路上的热切渴望,更来自于身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父亲在儿子成长道路上洒下的一片阳光。  相似文献   

15.
程言宝 《现代语文》2004,(8):27-27,31
1、昨天读了一篇名为《你所不知道的李白》的文章,才知道伟大诗人李白作为文人的一面并不像他的诗中所表现的那么洒脱、浪漫。唉!谁让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呢!  相似文献   

16.
读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张克伟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嬗变的历史思潮来看,三教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牟子所撰写的《理惑论》。自始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流行,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宋元时期,公开倡导三教合一论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赵治中!中文系①《孟子·梁恵王下》,朱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②《陈拾遗故宅》,仇兆鳌《杜诗评注》卷十一。 ③《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华书局排印本,第737页。 ④赵澹《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⑤《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引录《独异记》。 ⑥⑧⑨⑩(11)卢藏用《陈氏别传》。 ⑦《新唐书·陈子昂传》。 (12)《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1页。 (13)(16)(19)(23)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2、69、75页…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作品,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在其系列系篇小说中,作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了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价值以及边缘化后的失落感,《废都》、《白夜》、《土门》中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后得到的是幻灭的感觉,《高老庄》中的作为知识分子设了一种出路,但这出路也是前途未卜、到了《怀念狼》这部作品作相承的几乎是相同的主题-对知识分子现状的忧患和思考,不过,这一次却是一次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徐复观(1903年-1982年)与牟宗三、唐君毅齐名,为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港台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徐复观谈及他的读书生活时说道:"我决心叩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于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重庆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  相似文献   

20.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官制。中国古代官吏产生的途径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袭、荐举与科举三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一书中,批判世袭制,有比较、有分析地评论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得失。其中一些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选拨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荐举制优于世袭制荐举自三代育之,夏商周皆有乡举里选之法,但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世袭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