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学应当拓展儿童的"思之向度",让儿童"安静地思考"。教学中,通过"静听",拓展儿童的思维宽度;通过"静思",延伸儿童的思维长度;通过"静悟",发掘儿童的思维深度。"静"让儿童"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静静地绽放!  相似文献   

2.
苗玲 《四川教育》2008,(7):77-77
讨论、交流已经成了必备的教学流程,加上多媒体、表演、网络等引进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变换,课堂显得过于花哨,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语文课该静则静,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相似文献   

3.
安静,并非指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教学指令脱离实际,而使学生无从应对,课堂气氛处于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给学生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总担心有些情节学  相似文献   

4.
让小学语文课堂安静下来,并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指令与实际脱离,让学生无法应对,使课堂"冷场",气氛比较尴尬。而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乐于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处于安静期的活跃状态。静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化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追求喧闹、炫目、花哨、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语文课堂上需要的"静"界。打造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静"界,教师应在学生静心的良好境界下,采用静读、静思、静写、静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受到内心的熏陶,思维得以开启,情感得以丰富,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但并不是说现代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激情、热情,而是说更期待课堂上多一份"静"界——教师思考的平静,学生内心的宁静,语文教学的安静。  相似文献   

6.
只有打破语文教学的"静"界,语文教学才能逐步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师生才能平等、和谐的对话。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从"静"做起,期待语文教师多一分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分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分和谐平衡的安静。  相似文献   

7.
<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阅读教学乎失去了语文的本真,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留一片天空,给学生想象插一对翅膀,给学生情感融一曲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朱乐平在一次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指出,我们需要"安静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数学课堂需要适当的"静"。一、静思,让课堂充满智慧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得十分流畅,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  相似文献   

10.
孙岚  陈国良 《考试周刊》2014,(75):47-48
教师在数学在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还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文从营造开放性学习环境,养成主动的思维习惯,善待"错误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抓住"断章取义",完备学生思维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点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1.
刘学美 《考试周刊》2014,(29):45-45
<正>现代教师不仅要精心打造课堂,还要在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张扬个性,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一、让奔放的个性在课堂内释放1.课堂中多设计开放问题。尽量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奔放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作为常规教学的有效"武器",是历史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拓展,教师则要高屋建瓴地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和必要约束,让学生能够紧紧围绕着教材、围绕着教学主题来思考和学习。为做到这点,就必须对课堂生成"去伪存真",教师做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去伪存真"?本文从筛选可以用来补白的课堂生成以深化主题、激活思维;利用课堂生成丰富课堂的语言性,让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从课堂生成中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架设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与情感体验能力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正确高质地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尽快走出误区,现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相应的对策,提一些初浅的认识。一、"满堂动"代替"满堂静",不是动静交替思维活跃(1)表现:过去,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常处于一种鸦雀无声的安静状态;新课程改革提倡,让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阵地的课堂需要以下四个"静"界:静观、静听、静候、静忆。静观,是思维启动的触角;静听,是思维运作的前提;静候,是给思维以等待的时间;静忆,是给思维以发散的空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静"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彩的"设问"来启思导学,但更需要通过"导问",让学生敢于"自问"、善于"自问",让课堂成为美文的悦读场、思维的训练营和新问题的发源地。一、设问:以问启思,以问导学1.聚焦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热烈讨论、鉴赏品味、主动探究的重要问题。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紧扣文本,二是要紧扣学情。例如,教学鲁迅的《社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文中写了故乡的众多人物,  相似文献   

17.
全学科展示一彰显特色高水准交锋一分享智慧课堂改革必然发轫于每一个激流勇进的学校内部,是一场涉及学生学习方式乃至生命成长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注定是一段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没有终点的旅程。这种变革的课堂需要安静、需要思考,这种课堂需要合作、需要互动,需要在互动中持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各地课改风起云涌、课堂文化精彩纷里,既要尊重课堂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徐州一中直面新课程改革,既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又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优化教学结构为核心,凸显学生主体、思维主线、发展主魂的"四段教学"策略。在徐州市"学讲计划"的映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课堂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这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确实是热闹了,活泼了。但"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口号;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真"语文,需要的是"真"活动;语文课上的活动,也需要求"真"打"假"。如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表象背后,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冷眼旁观,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学习场"就是充满学习氛围的情境。在这样的"场"效应中,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习起点,可以避开学生自己预习能会的和教了也不会的内容。以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为  相似文献   

20.
"动"是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共同追求,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动"而忽略"静",将会给新课程教学带来诸多的危害.新课程课堂需要"静"的回归,要重审"静"的作用,妥善处理静和动的关系,创造真正理想和谐的新课程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