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集。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亦较为出色。根据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幽明录》婚恋小说分为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三类。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于全面理解《幽明录》以及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杂剧戏曲等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6):45-51
人妖婚恋是指人类与妖怪在情爱或性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恋爱与婚姻关系。《太平广记》中收录了百余篇涉及人妖情爱、人妖恋爱、人妖婚恋情节的小说,这些小说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印记,如反映缔结婚姻方式、婚俗礼仪等婚俗文化,狐信仰、虎信仰、龙蛇信仰等民间信仰文化,以及佛道文化等。这些小说不仅为后世人妖婚恋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3.
刘义庆所编纂的《幽明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内容丰富,其中的婚恋故事既浪漫又离奇,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这三种类型的恋爱婚姻都折射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不平等的:在人神之恋中,各仙女貌美性善,男性则无需付出代价就能拥有她们的真爱;在人与人之间的婚恋中,则重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痴情、忠贞;在人妖之恋中,男子对她们先是亲近,一旦发现其为鬼魅则毫不留情,将其置于死地。  相似文献   

4.
人狐婚姻是中国历代小说中涉及最广泛的人妖恋类型之一。长久以来,我们都津津乐道于人狐婚姻故事中狐妻们的美丽、神异及其对男女之情的大胆描写。但是深究人狐婚姻的结构模式会发现这其中隐含着男性对于婚恋的多种双重标准。这些看似超越了平常的婚姻关系其实恰好是对传统人伦秩序,尤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秩序的强调与强化。  相似文献   

5.
“人妖之恋”是中国传统文学原型,它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既崇拜痴迷又恐惧忌讳的心理。海岩《玉观音》将传统的“人妖之恋”继承翻新,创造出现代版的“人妖之恋”。现代版的“妖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她有正常女人的职业、人际关系、人生理想、情感、道德,有合乎情理的感情关系,所有传统“人妖之恋”的超验特点全部消除。海岩《玉观音》中的“人妖之恋”在写实的外衣下,将传统“人妖之恋”的丰富的社会、心理蕴涵表现得更加充分、深刻。海岩对传统“人妖之恋”文学原型的继承翻新,为我国通俗小说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6.
关冰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103-107,116
《夷坚志》中人与异类的婚恋故事可分为人神(仙)恋与人妖(鬼)恋两类,这些故事既有对前代同类题材的继承,也有有宋一代的新突破。体现出城市文化与市民文化日益繁荣情况下的时人意识形态,同时又与后来话本小说中的市民婚恋意识及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的华夏人民以幻想的形式对所生活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是中国文学的胚胎时期,孕育着中国文学的萌芽,也是后世文学创作体制的滥觞。神话的内容很多,也有描写爱情的神话。然而描写最多的、材料最丰富的当属人妖之恋、人仙奇缘这类神话了,可以从侧面很好的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唐传奇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它的人鬼之恋小说在六朝志怪的基础上已将着眼点从鬼神之怪转向人事之奇,通过描写人与鬼的婚恋来反映世俗爱情并为女鬼形象注入了人性的光芒.让唐传奇中的女鬼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人鬼恋作品的层出不穷具有超现实性和社会风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鬼婚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盛行不衰的母题.每个时代,人鬼婚恋都有其时代特色.相对于以前,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人鬼婚恋另有一番新气象:讲真情、真爱,重伦理,复活与生殖意识淡化.  相似文献   

10.
<正> 祝兴义认同“同什么人结婚”是影响人命运的三大要素之一。婚恋生活是他小说的重要领域。本文将对祝氏这类小说,从两个层次上加以研究,首先对作品所反映的种种婚恋形态作基本的分类描述,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抽象评判。 (一)婚态形恋祝兴义婚恋小说涉及了婚恋的多种形态,或者说作者对婚恋作了广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人妖相恋型故事肇始于远古神话时代。先秦的许多文献都有记载。“《左传&#183;昭公二十八年》所述‘黑而甚美’的黑美人玄妻,先为夔的妻子,后来夔被后羿所灭,又做了后羿的妻子。最终又与寒浞合谋杀了后羿。这位害夫的妖女在《天问》和《路史&#183;后纪十三》中都被称作纯狐。闻一多先生说纯与玄字声近意同,均指黑,顾颉刚等先生认定这个玄妻纯狐就是个黑色狐精。这自然使我们想到《山海经》所述幽都之山的那个玄狐。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引纬书《湘烟录》云:‘嫦娥,小字纯狐。’如果此说不诬,那么窃不死之药而奔月的美女嫦娥就是致英雄后羿于死地的黑狐精了。”①这种神话意识中的人妖之恋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中非常普遍。《搜神记》中的《阿紫》、《猪臂金铃》、《苍獭》、《鼍妇》、《盘瓠》、《女化蚕》、《国马化》和《太平广记》卷469《彭城男子》、卷468《谢宗》、卷460《徐》、卷473《蚱蜢》等都记载了人妖相恋的故事。到了唐代,作家始有意为小说,一改志怪“粗陈梗概”的忠实记录而为“汪洋恣意”的艺术虚构。虽不乏志怪类的作品,但相比于前代亦有所创新,尤其在人妖婚恋故事中更是向新的方向发生了裂变。第一,女妖的美貌程度不断得到强化,逐渐脱去了妖怪的外貌,几乎接近于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融合了民间传说的精华,是中国蛇精故事的集大成之作。故事中白娘子与许仙的人蛇之恋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这种悲情似乎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究其原因还是要从人妖相恋的主体身份以及许仙爱情的利欲性来说。  相似文献   

13.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14.
《婴宁》中那涤去人性渣滓的人狐之恋,美得就像一朵水莲花,盛开于《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世界中,也摇曳于山东版的《中国古代小说选读》里。对这篇文言小说,考虑到它独特的意象“笑”与青春的审美旨趣,笔者着眼于“鉴赏陶冶”与“引导探索研究”两个维度,设计了“问题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极具独创性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对于人生命体验进行理性探索的书写,《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中反倒呈现的是她对于人在非理性层面生命体验的书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遵从自己的非理性情感而行动。本文主要从心灵世界的"悬置"、狂欢的叙述和抽象化的语言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魏晋志怪小说中存在大量婚恋故事,而"人神恋"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婚恋类型之一。在"人神恋"故事中,神女、凡男的人物形象设置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民间群体也将其潜意识投射于故事内容之中。此外,魏晋时期道教的炽热、兴盛使得神女、凡男婚恋故事披上了道教思想的外衣。在道教思想影响之下,此类婚恋故事中出现了一系列劝勉修道、服食、触犯禁忌、人神殊途等道教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爱情小说大多以婚姻为结果.《任氏传》和《聊斋志异·娇娜》却很好地诠释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同时两个故事中“精神之恋”建立过程的曲折复杂,体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的道教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特别是小说中引入人神之恋题材更是令人拍案称奇,给小说凭添了几分新意,使小说创作有一大的拓展和进步.本文在此认识上对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进行了道教之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尤其是神仙道教小说中,葫芦是重要的道具。《太平广记》中收录的多篇小说都涉及了葫芦,此时的葫芦形象已初步具备道教文化的特征与雏形,而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葫芦功能之奇异、威力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小说创作技巧日趋成熟的体现,更是道教文化世俗化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十分独特的一类,这不仅体现在小说自身的文本类别与形制等方面,也体现在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方面。自《庄子》中首次使用“小说”一词,历代以来,“小说”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这显然源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的不同,亦即人们小说观念的差异。综观之,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及刘知几《史通》为代表的亦子亦史的小说观,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的小说观,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在这种主流的小说观念之外,视小说为游戏三昧之笔的观念却也顽强地坚持着,并最终带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