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徽州歌谣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歌谣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主要类别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这些歌谣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浓郁的古山越气息,反映了徽州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的历史时期,徽州民间歌谣保护和传承需要全方位、系统的谋划。通过文本保护、教育传承等措施,营造民间歌谣的生存生态环境,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新,进行科学的改编、创造和融合,这样才能推动徽州民间歌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徽州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推动徽州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反映了旧时代徽州妇女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婚姻爱情上的种种不幸和卑贱凄惨的生活;也表现了她们勤劳善良,坚忍不拔,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对研究古代徽州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妇女生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数百年来徽州这块土地上流传着许多民谣,其中大多是反映妇女生活的。这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歌谣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徽州妇女客观的生活境况和奋斗历程,而且表达了她们主观的思想意志和情感愿望,其中大多是发自她们肺腑的心声。 就笔者所辑已存录于文献的有关妇女的徽州民谣来看,内容就非常丰富。有反映寡妇孤苦境遇的,如《寡妇娘》(屯溪)、《龙游兰姑》(歙县)、《寡妇哭丧夫》(黟县);有反映等郎媳,童养媳悲苦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村落选址、民居建筑和装饰细部的处理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徽州居居所具有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的特点,加深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歌谣为学生学习英语开辟了一条轻松高效的途径,在英语课堂上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吟唱,让学生通过歌谣感知英语知识,练习语言技能,增强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徽州歌谣在体裁样式方面较之吴歌要单调些,仍体现出了多样化的风格,短歌中有“齐言体”“杂言体”“齐杂结合体”套头中有“重复式”“数字式”“铺陈式”,其语言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应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体现了精湛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徽州古民居探幽》是徽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之作。它从消防的视角考察徽州古民居,揭示徽州古民居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现实意义;它在资料的采用上的独特性、真实性、可靠性,使它成为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从歌谣的题材内容来看,德化民间歌谣主要可分为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世情歌谣、历史传说歌谣和儿童歌谣7类.德化民间歌谣是德化历史社会的真实写照和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其特点在.于:历史悠久,至今活跃;地方特色浓郁;文学特色鲜明.德化民间歌谣在文艺审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当前须认识和维护新的歌谣生态环境,使德化民间歌谣仍从艺术的沃土中不断展示生命;同时,在传承保护措施上也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德化民间歌谣艺术发展获得更多的助力.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叶以来,苏州弹词女声唱腔获得长足发展,并络绎出现了丽调、侯调、琴调、王月香调等四大流派。这一现象既是评弹艺术自身流变丰富的产物,又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诸多弹词女声流派呈现出追求阳刚健进之美的"花木兰情结"、在演唱中深入心灵体验、重视音乐形象的塑造等相近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泷水歌谣的体裁主要有泷水山歌、泷洲歌、字眼调、能咕歌、采茶歌和白鹤歌五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泷水地区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泷水歌谣的歌词多为粤府白话方言。泷水歌谣在结构、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上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虽然不乏作为史诗基础的早期叙史歌谣,但却没有发育出典型的民族史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方文化垄断使叙史歌谣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间自由说唱这一文化环境。而文化垄断背景下的叙史散文化倾向,更使得叙史歌谣离史诗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作为文化垄断的直接后果,史诗最终与华夏文学无缘。  相似文献   

15.
彝族歌谣习俗最有效的养成机制,在于彝族民间普遍存在的歌诗传统。彝族民间各种大小仪式歌诗活动,滋养了其经籍诗歌文化。口头歌谣和书写诗歌,二者有效互动,孕育了彝族民间歌诗传统,促进了其诗歌的兴盛和蓬勃。彝族民间歌谣、诗化经唱、毕摩诗教以及诗论,四位一体地建构了彝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样风格,使得徽州民歌具有原滋原味的音乐旋律,反映出土生土长的徽州母语文化的艺术魅力.但由于目前徽州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文化对它进行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社会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不够,使得徽州民歌出现了传承危机.因此,我们要建立对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承徽州民歌,重视徽州新民歌的创作,将徽州民歌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使徽州民歌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徽州傩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汲取周边地区傩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精髓,形成了古老稚拙、粗犷豪放且极具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徽州傩正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的窘境。针对徽州傩面临的危机,尝试利用徽州文化底蕴和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傩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争取创建有徽州特色的生态傩文化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文学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但长期以来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轻视、贬低和简单否定的情况。本文把徽州文学摆在徽州文化、安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论述和说明徽州文学的独有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