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爱单位     
我是一个有单位的人,在某局上班.作为一个单位人,我最大的感觉是有靠山.单位是我的衣食父母,单位是我的上帝,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单位,单位是我的一切.我的全身上下都打上了单位的烙印,我不知我是单位,还是单位是我.  相似文献   

2.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3.
教子日记     
中午,儿子说他下午一点半去同学马龙家.我没有同意.午休起来,儿子不在,桌子上有个留言条: 老爸: 你好.我去马龙家了.我在一天天长大,我已经是十岁的人了,你必须给我一定的自由.我给人家马龙说好一点去他们家.我说过的话就要算数,不然我将会在同学中失去信用.要杀要剐由你吧.  相似文献   

4.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5.
<正> 在学校里,我总是因为讲话太多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因此,他们派我到图书馆去.我喜欢那个地方,开始干学生助理员的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对要学什么总是多次犹豫不决:我先学医学予科,然后学音乐,最后学戏剧.我甚至打算去耶鲁大学念剧院设计研究生.但是,后来我决定去亚特兰大大学图书馆学院.我对上图书馆学院从不后悔,因为我能应用我的其它技能和爱好.在我毕业之前,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馆长正在亚特兰大四处招聘,就请我到他的图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8.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我:人老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已经老了。或许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我活出了理想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绝望;满脸的皱纹.松弛的眼袋,下垂的屁股。我也常常因为看到镜中老态龙钟的自己而感到震惊.但我不会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写文章,主任就让我搞新闻报道.我还挺高兴,虽然“土“,但好歹也是“记者“嘛.没几天我就弄出来一篇,发表在了省报上.本来以为主任要表扬我两句,谁知主任见了我很不高兴:“小楼,你写的文章我见了,寄出去之前,应该先让我看看.“领导点到为止,但我领悟了,领导这是要把关,这个应该.……  相似文献   

10.
程青 《出版参考》2005,(26):50-51
年秋天我回了一趟盐城,在一排排面目相同的楼房中我已经不能准确地辨认我父母的家.盐城我回得很少,因此对我来说变化是巨大的.记得读过一本书,里面写到一个人乘火车回到家乡,脑子里的火车站还是三十年前的景象.我循着记忆翻了几本书,但是没有找到出处.我到盐城的感觉大致与这个人相似.回去的当天妈妈陪我去了我读书的中学,还特意去看了我们以前的家.中学大体还是原来的模样,至少仍是中学这一点没有改变.里面多了许多新的建筑,而我看过之后就忘记了.  相似文献   

11.
到1885年我18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象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Kerr)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相似文献   

12.
想北平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相似文献   

13.
采编漫笔     
稿件一发表,就有说情者找上门来,我还接到一些匿名电话对我进行恐吓.有些好心人出于对我的关心,好言规劝我要注意点,当时我思想压力很大.我爱人也为我担心,只要我出门上班,就提醒我:小心点……但我是为正义而战,有组织的支持,不怕坏人捣乱.  相似文献   

14.
搭火车去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觉得坐火车是艺术的. 从小我就有这种想法.那时我住的小城没有火车,我看到电影上的火车就喜欢得不行,我喜欢听它的轰隆声.  相似文献   

15.
记得哪一本小说上这样说:"我已经老了".我则要再加四个字——眼睛一眨,我已经老了.年近八十的我这样一个老头,不免常常会陷入怀旧.不过,怀旧也是一件快事,虽然一定会伴随着许多遗憾和无奈. 这时候,恰逢《档案春秋》的朋友提议采访我一下,聊聊我的配音生涯和其他什么的.我倒挺愿意的,可要摆在从前,我会有很大负担.然又像有人说过的:"你不要采访我,你写不好我的."我颇有同感.那么我自己动个笔如何呢?把从前的事说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让大家有个评头论足的快感.我的文字大概未必精彩,但都是"如实招来",或有什么出格的谈吐,亦请多多包涵.那么,下面就是我的自述了.  相似文献   

16.
闲来无事,转到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这期她和蔡康永"踩"的话题是罗大佑.话题不太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小S的精彩表演.即便是有人说我庸俗,我还是要说,我喜欢小S的风趣和幽默.我不会把小S说得无限好,但是,我认为小S的确有才.她能够在大俗之中慨叹人生,俯仰天地,这就是才气.  相似文献   

17.
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对它里面的人和事,我的心里早已忘却了.你来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所房子里.现在你就在这所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  相似文献   

18.
赴法勤工俭学动因及筹备 1916年,我在岳郡联中毕业后,失业在家,苦闷至极.翌年,南军与北军在我家乡桃林发生遭遇战,北军趁机劫杀,抓去我家四人,打死三人,即我的父亲、堂叔和一个邻居.我怒火中烧,誓除军阀,替父报仇,但苦无门路.1918年,我的高小同学李学斌对我说:他的一师同学薛世伦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并介绍我与薛通了信.随即我又找到同乡王圭,想与他结伴同行.得到叔父300元赞助后,我于当年夏与王一道离乡背井,偕薛由北京搭车到天津,由天津乘船到上海.在离家之前,我留诗一首:“抛却山家何日归?风尘万里故人稀.故人别我犹相忆,我别故人与谁依.”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1998,(2):14
我现在武昌区里分管档案工作,因此我和档案工作者可以说是一家人.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工作离党和人民对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思想境界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我觉得,自己既然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好好地工作,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我认为自己作的一些工作都是份内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当前对我的一些宣传,我觉得是政治的需要,是党的建设的需要,至于我个人,我想是很缈小的.  相似文献   

20.
藏入心中     
我的藏书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由此而引起居室杂乱、找书不便.我的藏书,虽然为数不少,却缺乏形式上的"皇皇巨著".几十年来,我买书藏书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印数不多的书常常是我着意收罗的对象.一般图书馆都会收藏的书,譬如说某些畅销书,某些大部头,我基本上不买,我认为这些书我需要时随手可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