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斌 《记者摇篮》2006,(1):9-11
在都市类报纸发起初期,一提起“都市报”这三个字,多数人谈论它的特征,在内容上都会说什么贴近百姓,没有太多的政治色彩;在形式上说得更多的就是大标题大图片短文章,讲究视觉冲击力。这两年大多将这些特征流行地称“视觉暴力”,也就符合某些专家所说的平面媒体经营的是“眼球经济”。大学新闻教材里谈到广义的社会新闻的时候,称所有的新闻都是社会新闻。尤其对于都市生活类报纸来说更是如此,我曾经说,要像做社会新闻一样做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因为我们的时政新闻不仅仅只给官员看,经济新闻不仅仅只给专家看,要力争获得最广泛的读者群。作为…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要以情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兵 《记者摇篮》2006,(4):30-32
社会新闻因其特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奇特性从而具有较大的受众,也成为目前许多都市报用于抢市场、抢读者的“主打新闻”。翻开每天的报纸,社会新闻几乎占了各类都市报版面近1/3。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社会一直是写社会新闻的记者所追求的目标。本人一直做文化新闻报道,在工作中偶然“触电”参加了几次社会新闻的报道,却意外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一个文娱记者的视角来审视、采写社会新闻,以新形式吸引人、以真感情打动人、以小细节感染人是将这种“三近贴”落实到实际写作过程中的“制胜法宝”。一、雷同新闻以“新”取胜由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近多年来,社会新闻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新闻家族中的一支后起之秀,越来越受到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喜爱,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多年来的好稿评选中,社会新闻唱了重头戏。社会新闻何以异军突起?人们喜爱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说到底,社会新闻的优势在于她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社会新闻崛起是新闻改革的产物,探讨社会新闻崛起的原因使我们看到了新闻改革的趋势。 潜移默化代替“填鸭喂食”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灌输?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填鸭喂食式的灌输,机械地传声筒式地传达政策,过多的领导讲话和文件摘登,  相似文献   

4.
置身于以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主要诉求的主流媒体中,党报的社会新闻与晚报、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相比,更应突出其权威、公信的主流特质,追求高度,追求价值,追求贴近,追求影响力。党报社会新闻靠什么取胜?靠的是新闻的权威发布,靠的是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靠的是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洞察力所体现出来的引导力。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政治家办报”对党报社会新闻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的新闻“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由新闻工作者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一些经济新闻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领导不去看,群众不愿看。经济新闻的受众面是十分广的,它广于其它各类新闻。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主体,抓住了贴近群众,也就抓住了“三贴近”的关键,抓住了核心。 一、贴近群众,就是要为群众提供高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7.
成竹 《声屏世界》2007,(5):14-15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社会新闻无疑是各媒体争夺观众及读者的法宝。实践也证明,社会新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不少的受众。但随着社会新闻的“繁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导向问题,值得新闻界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新闻”概念提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新闻在各种媒体上一直蓬勃繁荣。“三贴近”为社会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背景;而社会新闻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报道形式,无疑是快节奏社会和媒介激烈竞争时代的“妙笔”。作为拥有60多年历史的全国地市级党报20强之一,《丹东日报》在这场百花齐放的“竞艳”中,其社会新闻写作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9.
《温州零距离》是一档关注民生、真实面对观众、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新闻栏目,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我们栏目采编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作为这档栏目的编辑,在栏目开办近两年时间里,在稿件字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一代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去世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他留下的一篇篇黄钟大吕般的新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因他的报道所唱响的一个个“典型”还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评价的那样:“(穆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作品对国家、民族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①这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的“旗舰”、实现“三贴近”的典型的职业记者,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论是依然占据着新闻主阵地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刚刚兴起但发展极为迅速的网络媒体,丰富多彩的社会新闻都是其吸引广大受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作为一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新闻样式,社会新闻无疑是广大受众非常乐于接受的信息。因此,社会新闻已成为各个媒体着力经营的品种。 然而,从近年来我国军事新闻的实践来看,社会新闻在整个军事报道中的比例非常小,让人喜闻乐见的稿件更是少而又少。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的军中社会新闻,现在却难闻其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边艰难地面对“和平时期军事新闻难搞”这个不争的事实,一边又奢侈地遗忘了这片开满了鲜艳的新闻之花的独特风景区呢?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观念上的束缚和发现力的匮乏,是阻碍我们搞好军中社会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周末”社会新闻应坚持的几项原则李备军,邵斌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现象为报道题材的新闻,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它常以迅速反映社会现象,深刻揭示社会问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趣而独树一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被读者所偏爱有加...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北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是以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为题材,与广大群众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社会新闻报道因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都把提高社会新闻的份量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件常规武器。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存在一个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即偏重于政法、事故性新闻,以至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抢劫偷盗天天有,车祸火灾三六九”,社会新闻被简单地理解成政法新闻、灾难新闻。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16.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改进社会新闻报道,是按照“三贴近”原则培育媒体竞争力、抵制低俗之风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社会新闻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的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社会新闻的地位、作用和报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期选编其中的几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新闻界,至今仍有一些同志不重视社会新闻,认为社会新闻是“市井琐闻”,“鸡零拘碎”,不能登大雅之堂。社会上少数人甚至持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给社会主义抹黑。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新闻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与资本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性质根本不同还不大了解。二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闻的日益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些报纸没有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一些街头小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增强报纸的销量,刊登一些桃色事件、凶杀纵火、怪诞秘闻,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西安晚报》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我们认为要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中央和各省、区、市新闻媒体纷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