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分工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形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述了分工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消灭分工,进而消灭异化,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研究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思想,弄清消灭分工的内涵、原因和方式有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如何为最终消灭分工作好准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传统文化观,应立足马克思哲学立场的“两次转变”,剖析其“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所有制关系批判”的演变逻辑,把握其“建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对世界历史潮流的民族文化基础”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全面把握马克思传统文化观,有助于科学回应关于马克思传统文化观的片面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与时俱进、一以贯之的思想品质,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是马克思构建内容科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根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有益成分,尤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生产力以储备社会保障资金的部分。同时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借鉴。而马克思自身辩证唯物世界观的确立保证了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构建的个体思想前提。探究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构建的理论渊源有助于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并正确地引用其思想服务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5.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对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含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学说,使我们认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著作中一部分是在他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出版的,这部分著作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确存在问题。其次,有助于追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展进程,动态地、历史地和完整地把握其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经济学分工理论的独特品格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基于这一视角,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与工厂组织内分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历史规定性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指出这两种分工有区别或在空间存在形式的差别;他系统地揭示了现代分工的“双刃剑”作用,特别是其中分工矛盾对抗性的一面。尽管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个别结论有其历史的局限,但其关于分工中的历史规定性与分工“双刃剑”作用的观点至今仍是我们考察分工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就是对劳动的存在论的重新阐明。这一阐明不仅消解了传统哲学对劳动的抽象思辨的理解。而且也堵塞了对人的本质作人类学或知性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本质重要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全部问题域。深刻领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下社会之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是否成熟的标准,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发生断裂的标志。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需从其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来理解。从中发现,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并没有对立、也没有断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对其早期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生态思想在劳动幸福的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揭示了自然界是劳动幸福的自然基础、物质变换理论是劳动幸福的存在论根据;深入分析了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消费主义的盛行阻碍劳动幸福的实现.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劳动幸福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经验启示:有助于全面理解劳动...  相似文献   

10.
现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还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宜在无政府主义的语境中定位蒲鲁东及其思想,并在更广阔的启蒙政治哲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语境中来理解两人的关系。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体现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空论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与小资产阶级立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人类社会”与自由社会等的区分。这种定位和理解有助于把握蒲鲁东的整个思想及其基本性质,也更有助于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解放道路提供原则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塞耶斯立足于西方发达社会的现实和马克思的劳动观,批判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揭示了高兹关于劳动和休闲、劳动解放和人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高兹的劳动观进行了系统地阐发。他指出高兹的劳动观建立在其个体人本主义的立场之上,高兹坚持休闲至上的观点,将人的解放归结于时间的解放,并以消费价值观和需求观的变革来构建其乌托邦式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将生产劳动界定为基本性的自由自觉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将自己的思想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区别开来,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实证主义思潮与非理性主义思潮区别开来。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范畴的辨析,可以把握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理解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现实性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相互承认的思想,并对现代社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霍耐特认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但又将其"还原为劳动而自我实现的维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矛盾——以道德动机还是以利益关系来解释社会冲突。霍耐特的这一"困惑"涉及到很多问题,要清晰地阐述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分析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发问方式,从而厘清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才能认识马克思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三部文献是体现马克思中期思想的主要文本。在这个阶段,分工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实证范畴,被马克思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其地位与作用。分工范畴内涵的深化与发展就是其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历史性、批判性及其所蕴含的生产关系维度被逐步发现、揭示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马克思最终确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和逻辑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实践精神指引下,扬弃以往异化思想的成果。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与生态失衡之间存在内在逻辑。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应该通过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来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试图通过现实分工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并指出了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他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分工,使他与国民经济学区开来。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断裂,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历史形态,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两者统一的桥梁。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点,从"劳动中介"思想的提出、思想的论证以及"生存论"范式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次从"劳动中介"的新思维角度解读"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