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他写过一首题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深受当时名士、大诗人顾况的赏识。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应举诗唐贞元三年(787),白居易自江南到京城长安应举。主考官顾况,才高识广,能诗能文,在当时非常有名。白居易将他的应试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送给顾况看。顾况在卷上看到白居易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留下的诗篇最多--3800多首;由于他的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影响也极大,可以说妇孺皆知.譬如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它是好诗啊!据说白居易十七八岁时带着他的诗本子到了长安,当时的名士顾况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哟!"于是他一翻到"野火烧不尽……",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改口说道:"有才如此,居亦不难!"  相似文献   

4.
赠诗:这是唐代诗人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承相贺知章.贺读完李白的诗,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世遂以"诗仙"称呼李白.白居易十六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诗集呈献给丞相、诗人顾况,得到顾况赏识,也由此名扬天下.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如众所周知的朱庆余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洞房昨彼停红烛"诗,贴切风趣,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初到长安,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苜诗去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受到赞赏后,他学习写诗的信心就更强了。 20岁以后,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以致诵读得口舌长起了疮,写得手肘生出了老茧。他写诗写得入了迷,常常是“连朝接夕,不自知苦”,  相似文献   

6.
<正>白居易外号"诗魔",唐代流行歌手爱喝酒爱酿酒,白居易酿酒,品质的保证年轻时,与好基友元稹一起怼天怼地晚年,与soulmate刘禹锡相伴左右李商隐的"迷弟",甚至来世想做他的儿子达则兼济天下我十六岁时,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呈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在交给顾况之前,我将这首诗念给路上的孩童、田边的老妪听,修改到他们都明白,才算完成了创作。在我看来,诗是写给大家看的,妇孺都能看得懂才是好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带着这首诗去拜见了顾况,刚自报家门的时候,他  相似文献   

7.
唐贞元三年(787年)早春时节,年仅16岁的白居易怀揣诗稿。来到人才济济的帝都长安。虽然都城的亭台楼阁气宇轩昂,街市热闹非凡,但他无心浏览,急着想去拜谒当时的名诗人顾况。  相似文献   

8.
《唐摭言》里有个小故事:自居易初次到长安应举,因为没有名声,就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老诗人顾况。顾况见他名为“居易”,就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昂贵,居住下来很不容易。”等到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不攀击节赞赏,又改口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就是居天下又有何难!”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13):114-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Z2):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  相似文献   

11.
三、中唐诗歌与白居易、韩愈在盛唐转向中唐之际,有两位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取胜的诗人,一位是元结(719-772),一位是顾况(725-814)。前者以《舂陵行》为代表,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这首诗和他的《贼退示官吏作》曾受到杜甫的高度赞赏。后者因作讽刺权贵的诗《海鸥咏》被贬官,他还用俚俗口语写了一首反映福建一带掠卖奴隶陋习的诗《囝》。晚年受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隐居茅山。随着活跃于盛唐诗坛的杰出诗人的相继去世,中唐大历(766-799)前后的诗歌相对呈现出一定的中衰景象。这一时期比较优秀的诗人是李益、刘长卿、韦应物、张志和等…  相似文献   

12.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事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格调清新,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郅(今陕西渭南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现在留下的诗还有2806首。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写于公元820年(48岁)的深秋。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州行政长官)。白是先一年由江州司马晋升此职的。这时又接到穆宗的诏令,召回京城任职,异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充满喜悦情感的小诗。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目前有不同看法。一本小语辅导资料上说:“这首诗写作于长庆元、二年(公元821、822年),作者在长安时。”作者于  相似文献   

13.
唐代,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及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所做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考试以前呈送当时在社会上、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许多诗人进士及第,诗名显达,都与“行卷”有密切关系。兹录三则,以飨读者。“白居”也“易”白居易白居易16岁时(公元787年)写出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据说,作者同年从家乡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起初…  相似文献   

14.
唐代白居易曾写诗:“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帖齿。”这里的“金镀”是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钱塘有个诗人叫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情绪低落。后来,章孝标经淮东节度使李绅的劝解,十年磨砺,果然及第。于是,章孝标欢喜地作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当时,他得意洋洋地把这首诗寄给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傲气十足、骄傲自满的气派,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也作了一首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  相似文献   

15.
《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是古来传颂的名篇。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点了“古原草”这个题。接着,又从草说到它的荣枯:古原上的野草长得纷披繁盛,每年生长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对乐舞有特殊的爱好。他曾在诗中写道:“本性好丝桐”(《好听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经常是“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对酒自勉》)。白居易一生,曾写过乐舞诗一百多首,其他诗中涉及乐舞者尚不在内。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7.
唐·张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为唐懿宗、僖宗时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是最先有关白居易谒顾况的记载。俟后,《唐摭言》、  相似文献   

18.
《草》是唐代人白居易的作品。原诗共8行4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一送别》,在这首诗中作者借野草来抒发和朋友离别时的心思和情绪。小学语文第三册只摘录了这首诗的前4行2句作课文,并另加题目《草》。就课文所选内容而言,应该把赞颂野草的顽强生命力作为教学重点,可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揭示题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揭题。首先出示草原挂图,经过观察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板书课题体》,进而使学生认识这首诗所描写的“草”不是路边或花坛中的小草,而是莽莽原野上丛生的草,从而领会“原上…  相似文献   

19.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20.
方东树《昭昧詹言》在中唐诸家中为白居易留了一方天地。他开篇即以“白傅”呼之,从其生平遭际来看,他与曾身居高位的白居易有着天然的隔阂。在选评白居易六首写景诗、三首寄赠诗时,他以“文法高妙”“兴象高妙”“用意高妙”作评点,与稍早一点或当时的诗坛大家相比,他有所纠偏,亦有所缺漏,这也是他力图调和唐宋诗之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