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了转基因食品带来的食品本身、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并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与知情选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由于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s,GMF)可能有潜在危险,许多国家和消费者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贴标签,以便消费者能在知情的基础上做出自由选择。但有些国家像美国和许多生产商、销售商不愿意贴标签,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没有必要进行标识。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与知情选择(labeling&informedchoice)的概念问题作一个简单的阐述,对其伦理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并进行哲学反思,结论是应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各种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本文从育种方法、食用原理、伦理和实证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从政策基点、政策过程、政策方针以及政策参与等环节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开发政策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食品对人们健康的安全性是未知的,它具有潜在风险.转基因食品在一些国家已经生产并上市,基于信息对称的经济原则、自主和知情同意的道德原则、民主的政治原则,消费者的知情权具有正当性.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消费者的知情权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实行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签制度,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叶淑臣  郁尊科 《科学与管理》2011,(2):102-102,105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内涵入手,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明确了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预测了转基因食品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对转基因并不了解,担心它危害身体健康,甚至还有人谈"转"色变。转基因真的很可怕吗?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转基因"指的是基因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物种之内,也可以发生在物种之间。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十分普遍。人们平常食用的所谓自然食物都是长期育种中发生  相似文献   

7.
马健 《华夏星火》2010,(4):30-33
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应该值得放心。如果拿到了安全证书,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还要进行标识审批,否则就不能上市。在这方面,政府是负责任的,不会把一个有危害的东西推向市场,推向生态。  相似文献   

8.
崔永元和方舟子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论争,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网民对腾讯微博中崔、方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的评论,剖析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认知的变化。研究发现网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逐渐显著,网民对事件的态度流露出多为情绪化、非理性的态度,甚至参与到崔、方的争论中。随着事件的升级和影响的扩大,网民对转基因更多的态度是建立在对转基因食品不了解基础上的反对态度。数据反映出专家学者观点的缺少,编码—解码过程中媒体观点和网民产生的差异,都是面对争议性科学问题传播时值得关注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刘云  祝建华 《科教文汇》2007,(5X):148-150
一、前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基因转移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某个或某些性状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即所谓的“转基因”技术。由此产生的转基因食品正在进入百姓生活。但是人们对新生事物转基因食品——总会有一个认识、了解直至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因此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对转基因食品的探讨都是热点问题,针对现阶段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情况,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文献,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发展现状、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及其监管模式、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及中国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所采取的公共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了在全球化下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研究和商业化的管理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可能有潜在的风险。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人们对其争论也非常激烈。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基因专利和利益分配问题,食品标签和知情选择问题,动物和人体实验问题,商业化的利益平衡问题都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为了使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造福于我国人民,本文对我国转基因食品研究和商业化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新志 《科学学研究》2004,22(6):578-582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的产物,其安全性评价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质等同性"原则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合理吗?为此,我们需要对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实质等同性"原则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旨在探寻更加合理的方法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各项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本文根据对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深入研究了我国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听说过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知识了解较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较高,但对不同类型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收入水平、所居住城市的规模等是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业、医药业等领域,然而由于存在的潜在风险,其安全问题已不是纯科技问题,而是涉及到人民健康、生态环境、经济贸易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成为社会的争论焦点。支持者认为它能满足人类诸如作物改良、基因治疗、医疗健康等各种要求;反对者则提出它可能会带来基因污染、伦理问题、生物武器等诸多危险。双方各执一词,然而争论的双方多集中于技术本身的风险,而在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对转基因技术作深刻反思,其实更有必要。本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功能,设计了基于我国国情的转基因技术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前我国把"食品安全"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要问题之一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研究普遍早于发展中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体系、管理方式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述评,以期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食品质量信息揭示是缓解食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方式。基于食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性,分析食品厂商如何通过自愿性信息揭示缓解食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强制性信息揭示保障食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愿性信息揭示来说,信息揭示成本对于能否实现高质量厂商与低质量厂商的分离均衡至关重要,信息揭示在能为高质量厂商带来溢价收益的同时,应使低质量厂商出于成本考虑不敢进行虚假信息揭示;对于强制性信息揭示来说,信息揭示成本应促使厂商丧失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动机,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大量调研及专家访谈,提出诱发供应链环境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的九大关键动因。在此基础上,利用ISM技术,构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传导动因的五级递阶结构模型,从而清晰表征各种风险传导动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等级层次关系。进而揭示驱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在食品供应链上进行传导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根本动因,同时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各诱发动因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后果影响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第一要件,触动着全民的情绪。而危机带来的恐慌激发了强烈的认知欲,直接影响消费意识。近年来台湾省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发指,因此以台湾省民众为研究对象,恐慌情绪为自变量,食品安全认知的欲望及成长为中介变量,消费意识为因变量,探讨恐慌情绪的强弱对食品安全求知欲望的影响、认知成长对食品安全消费意识的影响。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焦万慧 《科技广场》2012,(4):167-17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近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知名品牌卷入食品安全问题的漩涡之中。通过博弈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激励悖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三重约束和三道防线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于旭  项亚男 《情报科学》2022,40(4):64-70
【目的/意义】现有研究关注在稳定政策环境下,科技智库知识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和运行机制,而随着政 策环境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科技智库需要提升动态知识服务能力以满足多样化和异质性的政策咨询需求。【方 法/过程】基于科技智库理论研究和运营实践,明晰科技智库内涵和特征,结合动态能力理论构建科技智库动态知 识服务能力体系。【结果/结论】基于科技智库运作流程将动态知识服务能力体系核心要素划分为环境扫描能力、机 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成果传播能力,并围绕组织结构、人员技能和沟通机制三方面提出动态知识服务能力 体系微观基础。【创新/局限】本文创新性提出科技智库动态知识服务能力,并围绕构成要素和微观基础构建动态知 识服务能力体系,跨领域对比分析和大样本实证检验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