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看待中美关系刘洪潮中美关系目前处于紧张状态,这是由美国政府准许李登辉访美而引起的。克林顿政府明明知道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李登辉访美,为什么最后还是批准李登辉去美?美国究竟想把中美关系引向何方?中国政府对美国纵容、支持、配合李登辉制造“一中一台”和“两...  相似文献   

2.
看李登辉访美开明6月7日,李登辉一行抵美洛杉矾,其后到纽约州伊萨卡的康乃尔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所谓“私人访问”,6月12日,经美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返台。在美期间,李多次会见美国政界人士,竭力推销“中华民国在台湾”及“台湾经验”等理念。李登辉制造“两...  相似文献   

3.
国际重大事件引人注目张昌泰自5月份以来,国际形势总的特点仍是复杂多变,热门话题不断涌现。相比之下,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朝美就核反应堆选型问题达成协议、美日关于汽车问题的贸易摩擦、法国宣布恢复核试验、波黑局势的新发展等重大事件最为引人注目。美同意李登辉...  相似文献   

4.
从台海危机看两岸关系的走向张博文1995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特别是李登辉访美,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展开了反分裂、反“台独”的强有力斗争,一方面强烈谴责李登辉分...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主席访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中美两国关系从李登辉访美以来的低谷走出,进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阶段.许多人对我国与美国关系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对抗一会儿合作,一会儿吵一会儿好的政治现象不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不懂得“一球两制” 既共处又斗争的道理.“两制” 之间的共处和斗争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否正确理解这一国际政治现象,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当今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应谦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后,美国政府一再声称:它仍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主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  相似文献   

7.
993年初克林顿第一次就任美国总统,便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把中美关系提到重要地位来考虑。但是,好景不长,布什政府后期刚恢复不久的中美关系又因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而严重倒退,两国关系出现了自建交以来的最紧张状态。此后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关系有所恢复,并...  相似文献   

8.
堕胎问题是当代美国最为敏感的话题,关于此问题的分歧造成了社会的极端分裂。堕胎争论的激化,日渐渗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政治生活。国会政治是堕胎争论所影响的美国政治生活的焦点和中心。本文通过对1973年以后国会中与堕胎问题相关政治斗争的回顾与分析,得出结论:在美国政治活动中,国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政治斗争被堕胎争论所主导和影响,堕胎问题也成为国会政治斗争的工具。堕胎争论使得与其相关的国会政治斗争变得对立、广泛而多变。国会也因为自身的结构组成使以堕胎争论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愈渐复杂,而美国政体中的其他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与国会的这场政治斗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在外交上享有一定的权力,它通过各种途径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对华决策上,国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宪政体制中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上的分权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法律渊源;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是国会对华决策的变量;意识形态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内在情结;利益集团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10.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宪法,全部立法权属于国会,而国会是由不同党派、势力集团和地区代表组成的。因此,美国国内政治的各种因素都会在国会斗争中体现出来,受到国内政治深刻影响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势必为国会斗争所左右。本文试图以1939年前后美国国会修改中立法的过程为例,来分析国会政治对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约的暴行太让人激愤了,我要倾诉一番心中的忿闷。美国置国际法则于不顾,打着北约的幌子,藉口所谓的“人权”与“人道主义”,干伤天害理的暴行。这次公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其实质就是向中国挑衅,想看中国拿什么去抗争。索拉纳的“误击”只有鬼才相信。在这个问题上,北约只不过是美国利用的工具罢了。美国政府借其国内的反华情绪,再一次向中国公然挑战,这跟1996年公然允许李登辉访美相比,着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而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跨越联合国,非但没把联合国放在眼里,而且妄…  相似文献   

13.
李登辉经过精心谋划,于1999年7月9日公然抛出了“两国论”,这是他分裂祖国、抗拒祖国统一、推进台湾独立的政治本质的暴露。李登辉的“两国论”与历史事实相悖,于法理不容。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李登辉的分裂企图最终只能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相似文献   

14.
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宋美龄出访美国,与美国政要进行多次会谈以获取美国援助和商讨共同对日作战等问题,而宋美龄在美国面向公众的宣传活动,对改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宋美龄在美期间,频繁向蒋介石汇报和商讨相关事宜,蒋介石通过电报指示宋美龄在美各项活动,如反攻缅甸,对美之立场、国会演讲内容、及访英问题等,成为宋美龄访美的坚强后盾,而宋美龄在战时政治氛围下也逐渐成长为女政治家。  相似文献   

15.
李登辉先生是复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复旦创设伊始,以马相伯为首,团聚了一批矢志救国、振兴教育的革命知识份子,李登辉是其中在复旦任教最久,建树最力者。但今天的复旦人了解他的尚属不多。李登辉于1873年出生在荷属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一个华侨家庭。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05年他怀着教育  相似文献   

16.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会的成立标志着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国会的实行给当时的中国政治带来极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两三个月来,中美关系急剧滑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一些报刊接连发表文章,鼓吹“遏制”中国,主张“中国在亚洲行使影响之前就应该限制中国这根苗长大”;西方国家要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制定一项对中国“积极制约”的战略;对中国应采取“经济上接触和战略上遏制”的政策,必要时考虑“恢复东南亚条约组织以威慑中国”。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发出了“颠覆中国政权”的叫嚣。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又一个反华议案。最为严重的是,美国政府改变过去的政策,允许李登辉访美,公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面对“遏制中国论”的喧嚣,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说:“我们寻求同中国接触,而不是遏制它。遏制可能意味着我们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待,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打破了共和党连续6年同时控制立法和行政的局面,使民主党在野12年后终于赢得国会多数席位.两党分别控制政府和国会的局面必将对美国外交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能否在布什剩余任期内扭转美国外交方向,值得人们关注.尽管宪法规定国会与行政都有外交权力,但是国会由民主党控制的事实,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外交政策内容,无论民主党对现行外交政策有多大不满,结果恐怕是变的少,不变的多.事实上,无论是民主党控制的国会还是布什政府,目前在外交上的选择余地都不大,美国外交很可能还得按照当前的趋势继续走下去,至少在布什政府任内难以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电台记者采访时公然抛出了“两国论”,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严重不安和强烈谴责,台海形势出现了新的紧张,两岸关系急速倒退。李登辉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抛出“两国论”?其实质和要害是什么?怎样看台湾海峡形势?两岸会不会打起来?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谈些看法。一、“两国论”出笼的背景与李登辉的图谋李登辉的“两国论”是在中美关系处于低潮、两岸关系呈现缓和以及岛内“总统”选举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抛出的,其实质是…  相似文献   

20.
育人是一门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学问。本人这些年对德育途径的开拓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尝到了科学育人的甜头。一、挖掘新教材。聚焦于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总要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材料本身为学生所关注,有较强的吸引力,无疑是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今天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事等。例如:申办奥运、复关谈判、波黑内战、李登辉访美、京九贯通筹。我们及时抓住同学们所关注的这些话题,组织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