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安陆市位于江汉平原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在62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1%。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是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小学化程度和半盲人口占  相似文献   

3.
蒋政 《内江科技》2000,(2):17-18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货币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一、我市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有农业人口349万  相似文献   

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于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单一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反复,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削弱,难以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投资和生活保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增加农民收入有多种办法,但关键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及加速农业结构的调整,而这些手段的落实都需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目前…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以有等是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使用2006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总体回归和分阶段回归方法.对分层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收益率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收益率;在初中受教育水平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群中,较贫穷者的教育收益率高于较富裕者的教育收益率。因此,如果实施教育扩展计划,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让较贫穷者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会明显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这样既能提高经济效率,又能有效解决收入差异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西省农民收入虽然有较快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比较为缓慢。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民收入增加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为此,加快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住户生产性支出,增加我省财政对农民的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和牧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基础是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更新观念,首先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当前。我国农村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进程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已从1980年的191.3元增长到2005年的2,936元。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教育文化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见图1)。2005年,天津市一项对农村青壮年受教育基本情况调查显示,目前该市农村从业人员共计168.71万元,其中84.7%要求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实用专业技能的学习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民越来越意识到子女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  相似文献   

10.
农民增收与奔向、保住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世银  杨伟霖 《软科学》2001,15(6):25-28,45
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村实现和保证小康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就没有农民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当前农民增收与奔小康具有与贫困社会环境全然不同的特点,农民渴望增收并奔向、保住小康。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下降。正是如此,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实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小康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宏杰 《大众科技》2011,(12):69-72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广西农户住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广西农户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影响广西农户住房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民收入、农户存款余额、农户现有住房价值等。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华  王晗 《资源科学》2016,38(9):1702-1710
基于天津、广东、成都三地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探讨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宅基地距城镇距离、人均住房面积对农户参与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参保人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非农收入比例、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特色、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对改革的预期对农户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式差异来看,农户在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政府行为的评价”的显著影响;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和“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的显著影响;在自主治理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村庄特色”和“对资本化改革的预期”的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同时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规则和农民自主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13.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资源科学》2013,35(11):2266-2272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家庭生计资产评价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生计资产的视角,对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②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仅为24.66%,资产均衡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高于资产缺乏型农户;③宅基地属性、农户对住房满意度、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对资产缺乏型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资产均衡型农户流转意愿因素依次为宅基地属性、非农收入比例、宅基地财产经营性收入、家庭生计资产值。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允许宅基地有限度的流转,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开展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课程,高师生从中所形成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其一生的教育活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审视:要注重培养高师生师范技能素质,以使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同时还应重点培养高师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理念,它能够为高师生未来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发展的方向,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而这一切将是为了振兴基础教育,是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辽宁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同时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储诚炜  许迪楼 《科教文汇》2012,(13):198-199
近代中国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民教育运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因素,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在它们共同推进之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民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1978-2011年数据,采用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量、速度、结构、差额、比值、离散系数、贡献率等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邹秀清 《资源科学》2012,34(10):1898-1904
本研究从收入比较和支出比较的角度, 构建了两个指标综合测度农地保障功能的大小, 即来自农地的年纯收入与农户年总净收入之比和来自农地的年纯收入与农民的基本生活支出之比。对应性分析表明, 这两个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浙、赣、桂三省506份农户调查问卷中, 农地保障功能相对作用较大和很大的只占16.6%, 83.4%的农户农地保障功能相对作用不大;农地基本生活保障缺额占82.6%, 足额只占17.4%。非参数检验表明, 农地保障功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相关政策建议:现阶段应大力促进农户农业收入增加, 以提高土地保障功能;要充分认识农地保障功能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实背景, 因地制宜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