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哀江南赋》在新罗时期已为东国人接受,至朝鲜中后期尤受重视,被文人当作学习典范而记诵,收录于多种赋选中,还出现了多篇拟作。"哀江南"、"庾信"、"子山赋"等成为东人文学作品中常用意象,在国家危难等特定历史时期,上升至政治文化层面,实现了深层接受。《哀江南赋》的深广接受,促使朝鲜朝赋坛出现了多篇哀亡赋作,使朝鲜朝辞赋于外延、内涵方面均有拓展。  相似文献   

2.
庾信《哀江南赋》历来为后世学者称道和讨论,同时人们也普遍注意到庾信作品用典风气在该长篇赋文中的典型表现。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当代西方结构主义互文叙事学的方法论借鉴,从而着力将庾信《哀江南赋》贯穿全篇的当代史叙事与不断穿插介入的典故叙事两者间相互交接糅合的互文性结构关系予以探讨。本文由此指出,赋家庾信正是通过这种互文性文本叙事策略,使其主观思想意志中的南方家园故国情怀以及源发于华夏国族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意识等,在《哀江南赋》的正文铺展与典故运用中更加突出而深沉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哀江南赋>有"赋史"之称,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后世对庾信<哀江南赋>的接受表现有三:(1)对<哀江南赋>的笺注,考据其文本特性,释名章义,发掘内在精神意旨,寄托哀思;(2)对<哀江南赋>的仿作,拟写"乡关之思"、"故土之悲";(3)对<衰江南赋>的批评,联系庾信变节失义行为,褒贬<哀江南赋>,表达自身对"家国沉沦"的悲哀,或从"文本形式"出发论析<哀江南赋>,好骈俪文者,以之为赋中范文,恶骈俪文者,抨击其形武靡丽,华而不实,有碍于文人主体情性的自然书写.  相似文献   

4.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人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5.
从“赋”、“赋政”本义来看,赋本身具有朝政实用性,赋的产生源于朝政生活的实际需要。烽烟四起、国家危亡之际,夏完淳用《大哀赋》重新承担起了告天子、告天下的赋的社会功用,体现了赋体文学本质的复古与回归。在国家危难之际也用《大哀赋》体现了士子、臣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显示了其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深挚的爱国热忱,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破”,肉《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辨驳郑先生否定王逸之《哀时命》为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说;“立”,从屈原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同共点考察,并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原因,证明王逸《哀时命序》之说正确,从而指出:《哀时命》可作为考屈原事迹之一助,而以之考严忌之生平事迹则非。  相似文献   

7.
《哀江南赋》是庾信倾诉其“思念乡关”情感的代表作品,其中“我之掌庾承周”一句为考察新野庾氏与颖川庾氏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此语表面上似乎是向北周归顺、阿谀,对故乡人进行解释,但其真实意图却是要与颖川庾氏划一条界线,既有一种对新野庾氏的自豪,对祖先的自豪,又表达了耻于“贰臣”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对《哀牢文化论》中关于哀牢附汉过程的相关观点提出置疑。认为扈栗是哀牢国的最高统治者,并非仅为哀牢王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扈栗辖境为哀牢国全境,绝非仅“沦怒两江间”之地;汉王朝并未以扈栗之地与益州西部6县置为“益州西部属国”,益州西部都尉之地也并未包括扈栗之地。并对哀牢国两次求内属之时的人口数量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提出了较为中肯的解释和假设。  相似文献   

9.
今天人们说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因为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这种说法都是源于清初王夫之对屈原《哀郢》一诗的误解和推想。本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结合《哀郢》,从时间、空间和事理等方面,证明王夫之提出屈原为了哀悼郢都沦亡而写《哀郢》的说法既无史实依据,又与原诗的情况相抵悟,自相矛盾,王氏之说不能成立。本文还对服膺王氏之说的一些著述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受王氏的误导而推想出来的种种“历史事实”实属无稽之谈,从而辩明了一个古典文学和古代历史纠缠不清的问题:以《哀郢》的诗题来摧想“历史事实”的研究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10.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1.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性体裁,如何形成发展的问题,前人多有论及,但又语焉不详。从辞赋语言形式变化发展、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展两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可以说汉大赋就是辞赋为了发展自身表现能力、适应体物的文学审美观念需要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3.
凝聚叶锦30余年艾青研究心血和激情的学术专著姊妹本《还艾青一个清白——艾青研究史料考证》和《艾青年谱长编》,通过大量鲜为人知、忠实可靠、意义非凡的"一手"资料,拓展了艾青研究的新视野,更新了艾青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格局,叶锦因此赢得中国研究艾青生平第一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由于阮籍与张华<鹪鹩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辨前者之全部赋作的内在联系,发现阮赋及其赋体性作品<大人先生传>的创作始末,恰与司马氏从开始篡权到定局之年限相一致;由<东平赋>作时考辨发现阮籍后期"不与世事"、谨慎自保实为苦闷待"时"的真相契入,其将自己宏大人生追求境界寄托于赋体创作,以赋体创作作为其较为直接的、现实时代社会理性批判的重要武器,可见其"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乃赋体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汉大赋以其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著称.然而,自西汉中后期起,甚至包括赋作家本身在内,对汉大赋一直是贬之者多,赞誉者少.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的“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之美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视角探究汉大赋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艾青的抒情诗关注较多,作为有独特诗歌的理论体系、中国现实主义现代诗派的开创者,艾青的叙事诗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广阔的现实画面,深刻的思想内涵,浓郁的抒情色彩,自由洒脱的诗体形式.朴素、简约、生动的语言,成为一代叙事诗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18.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9.
艾思奇实现哲学创新的缘由主要是:及时准确地抓住时代课题;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