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它构成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学界对社会形态之“三形态”与“五形态”问题的论说早已存在,但一些讨论马克思究竟有无“五形态说”及割裂两类形态说之间内在联系的做法实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三形态”与“五形态”在马克思思想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实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研判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维度即伦理维度与科学维度,而两种维度的客观存在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所贯穿的逻辑与历史、价值与真理、偶然性与必然性、个别与一般的四个“统一性”。科学理解马克思前后“社会形态说”的内在逻辑及其统一性,对新时代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历史方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这一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提出的每个理论几乎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痕迹,包括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世界思想。它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逻辑演绎。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与和谐世界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构建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同时也是科学分析历史与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看,毛泽东,邓小平尽管没有撰写世界历史理论方面的专门文章,但是他们通过实践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并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和马克思,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相比,他们的理论在建构途径,基本形态,着重点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8,(1):83-91
马克思文学批评是否具有系统、独特的理论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察有着相异的判断和认识。从恩格斯到普列汉诺夫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文学批评本身不构成理论形态,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蕴含着一套待建构的批评理论。恩格斯将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过于简单地阐释为"认识—反映论",而"人类学模式"则是由普列汉诺夫在理解马克思文学批评基础上开创的第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形态。从里夫希茨到韦勒克的中期,人们开始承认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性,但马克思文学批评在理论性质上被曲解为西方现代文论的一支和一般的文学社会学,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的独异性事实上遭到否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期,人们先后从整体论、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和方法重新考察和说明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问题,弥补了之前研究思路的局限性,特别是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为当代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形态探究开辟了富于生机的新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脉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诠释,是我国正确处理当代国际纠纷、探讨国际问题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充分考察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必将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革命性过渡的世界历史观。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同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经典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态》、《宣言》的解读上,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后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俄国,印度,中国等)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上。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对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进程中的指导作用。世界历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顺者昌 ,逆者亡。我国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面对新情况 ,我们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最后得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以"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又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像黑格尔那样从主观设定的观念出发,而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所决定的各民族、各国家普遍交往的形成为出发点,来说明世界历史的成因和人类历史的新走向。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加以批判继承、改造重塑,赋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和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石器时代、农耕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演变,进入到信息时代。就世界历史的发展而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就曾经在一百多年前预见到将来世界会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从而引起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思想,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7.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对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后的普遍的、永恒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揭示。其内在规定性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的世界史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晚年《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衔接极为紧密,它不是马克思对历史资料的随意性摘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史观的历史溯源,也是马克思晚年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的准备材料,对我们理解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