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解决方案】作者主要通过四件小事:“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进行抚慰;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临终嘱托要我们“好好活下去”。写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难点提示】在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时,作者通过哪几个关键词写出母亲的情感变化?解决方案】当我问“什么时候”时,母亲“喜出望外”;我说“好吧,就明天”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我说“哎呀,烦不…  相似文献   

2.
一、课件构思在教学初中第四册《古诗欣赏》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容的设置上,分别安排了“作者小传”、“文体常识”、“写作背景”、“诗词释义”、“诗词赏析”、“学习指导”和“自测练习”几个单元。1.作者小传:对作者的生平做较为系统的介绍,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3.
一、以教材引路,学习观察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经过作者认真地观察、细密地思考而写成的。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搞清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的。然后,抓住雨的特点,从作者对雨的描写中,得出作者写的是“夏雨”的结论,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雨中”的重点,学习作者对“天地间”、“屋顶”、“屋檐”和“地面”雨景的具体入微的观察方法。其次,我抓住作者在…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内课文体裁多样,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学法指导。近年来,我在研究小语教材时,发现游记类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呢?我根据大纲对中高年级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设计了游记“四步学法”。一、抓景点“游记”一般是根据作者游览或参观顺序写的,作者游览的地点称为景点。景点的“抓”法可根据教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逐层指导阅读,可以在预习时“抓”,也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抓”,也可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抓”,还…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物体的内能 热量”一节中讲到“空气在膨胀时对外做功”,有一位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气体在膨胀时不一定对外做功,也可能是外界对气体做功”,并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小人物”形象时,人们通常习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其善良性格、顺存行为、忍让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其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这是文本解读上的一种偏失,有悖于作者的创作初衰。结合“小人物”形象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小人物”形象重新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小人物”形象是奴性的化身.是幻想的典型。这种时代转型期的逆社会现象,直接造成“小人物”崇尚权势、丧失自我的心态,致使其生命意义黯然失色。“小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的同情。但更多地倾注了作者对其劣根性含蓄而深沉的抨击,其目的在于“揭出病根,引起疗救”。  相似文献   

7.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8.
成利  李兆杰 《山东教育》2005,(25):33-3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饱含深情地追忆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一首小诗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一生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饱含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荔枝蜜》一文运用一条情线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要设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分析,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步骤可概括为一“定”、二“找”、三“析”。一“定”,就是确定文章的线索。我们可以借助“预习提示”来确定《荔枝蜜》的线索。“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确定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的。二“找”,就是找出显示文章…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界对于《围城》中的人物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这些看法尚浅尝辄止。通过对钱钟书创作时的心理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具体的剖析,本文作者认为《围城》所写的是知识分子“惰民”群体。由此,本文对这种“惰民性格”的由来,以及“惰民”形象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编发一些有关违纪、违规、违章、违法,乃至违悖人性的稿件时,在作者的“对策”、“建议”、“反思”中,都提及了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改造问题。而在这些“对策”、“建议”和“反思”中,又众口一辞地提到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时序”“年龄”描写,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不统一现象。但这却不是作者的“失误”“疏忽”和作品的“纰漏”,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是作者不为书中人物作“传记”、不为贾家作“年谱”的特殊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作品“历历生动”,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更是作者“象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为其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生日礼物     
父母为子女送去的每一份生日礼物,都是爱的见证。文中作者的父母送出的一份特别礼物。寄托着告诫女儿学会做人的期望,真是用心良苦。作者有意一再设置悬念,先是“不见爸妈”。后是爸妈回来的“两手空空”和“鼓囊囊的塑料袋”,接着又是爸爸的“保密”,直到临近结尾时才揭开生日礼物的“神秘面纱”。这样处理,先是让人欲罢不能,后是让人感慨不已。由此看来,小作者的叙事能力,堪称上佳。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不一定要写大事。情到浓时,一句普通的话语、一件小小的往事也能让你写出精彩佳作。作者用“日记事件”,道出了自己对“信任”的美好感受。可贵的是,小作者抛弃娓娓道来的传统笔法,巧设悬念,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段,让这件小事变得波澜迭起、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7.
【小引】要使心灵火花进射,情感潮水奔涌,都需要借助外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因为“登山”、“观海”时“山”99与“海”的外力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发生了碰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时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一池春水”而使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情节简单,然内容充满生活真情。一粒小小的种子,它从出生第一天起,便可怕地被母亲送上天空,开始品尝着生命的艰辛。写作时作者着重抓住第一天的“遇险”.第二天的“成长”.第三天的“感动”和第四天的“祈祷“.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珍惜.简洁优美的描写,是文章获取高分的另一个原因。“坠入地面时的可怕”、“伸直腰杆时的幸福”等画面写得较为传神。  相似文献   

19.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鸟的爱?同学们都抓住文中“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等情感性强的语句来谈体会,对燕子、布谷鸟、喜鹊等的鸟语却忽略了。读到“我”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时,他又问“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却沉默了。最后朗读结尾“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时,虽然他强调“让我们读出作者对鸟的爱”,但学生还是无法入境。反思该老师的教学,从教学的原点“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到教学的终点“学生似乎还只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课堂缺少语文味,充斥了空泛的情感.即被品德化。究其原因,是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认识,不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