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德榜样是道德主体自觉认同、践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典范,道德榜样的树立是人们在道德认同基础上实践的结果,道德榜样也通过道德认同发挥实际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本身的认同性、时代性、合理性及榜样树立程序、榜样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等因素共同影响道德榜样建设和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因此,应重视道德认同机制在道德榜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是实现道德主体将社会道德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和行动力量的关键因素。唤醒道德文化自觉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具有独特优势和内省作用。文章以阐述唤醒道德文化自觉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此视角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化的作用机制以及路径选择,力求使大学生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4.
自律是反映人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它是指人们通过对外在制度、伦理、规范的认同,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模式来指导自身行为。道德弘扬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等驱使主体作为来实现的,是道德主体理性的自觉、自愿行动。道德需要自律,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中的个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而为自己设置的必然性规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加剧,道德规范重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毋庸置疑,在道德规范重建过程中,自律优于他律,因此要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心理生成,使社会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需要而自觉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并经过持续的认同行为逐步形成一种道德自律心理机制,进而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叙述研究的理论意义(一)现有道德自我教育研究的现状1.现有道德自我教育研究的成就。现有道德自我教育的研究充分强调了人的需要,重视主体内在的心理与思想的动态。对什么是道德自我教育,学生为何会进行道德自我教育的,现有研究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一个建基于价值引导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它意味着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不单是由内在的“种子”自然萌芽和生长的,而是在外在环境、外在力量下,学生自主构成与生成其道德价值。道德自我教…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关键是促进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它经历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都离不开道德需要。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① 。可以看出,道德需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个消费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将人类的主体道德人格置放到一个悬置的境遇。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使其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与主体道德人格?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现状,结合社会实际,构建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一、通过内在机制进行自主构建我们的道德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需要被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并自觉认同的教育,这是一种信仰教育,而不是外部环境强加于自身的。人类的道德生成发展过程,是人  相似文献   

8.
道德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对道德价值观的充分肯定,是道德主体将道德文化内化为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依据道德文化认同的主体、客体和程度三个维度,可以将道德文化认同划分为不同类型。新时代,构建道德文化认同,不仅要增加道德文化"三自",还应加强道德文化自身建设和道德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体验教育,意图通过个体在亲历体验中因内心的触动而获得的道德认同,来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其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体验、劳动体验、环保体验和挫折体验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体验教育,意图通过个体在亲历体验中因内心的触动而获得的道德认同,来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其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体验、劳动体验、环保体验和挫折体验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某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经管类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及受益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并根据立项年份和开课情况,列出精品课程每年的投资和收益,然后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精品课程投资收益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政务中心在行政审批机制上采用"三集中"的相对集中与多元化创新平衡制约微式改革,一方面使行政审批在物理层面和内部契合的有效集中得到确切落实,另一方面对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提升审批效率、提高审批效能具有积极作用。其诸多创新点不仅对我国今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所帮助,同时也将对我国特色现代化政治民主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思维的价值需要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然而传统教学以内容为中心,是一片思维教学的荒芜地。其根源在于混淆了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与作为思维过程的逻辑的区别。教学对话是一项为思考而教学的手段,教学对话的核心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问题既囊括内容又明确提示我们希望学生执行的某种特定的心理操作,用来推动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考进程。同时,有效提问还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穷追不舍地追问,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4.
制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体现着特定的理论和价值标准,约束着特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党的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必须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真正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充分认识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特征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在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对于此一命题学者虽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显然尚有很大的意义空间。本文即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荀子思想之总体特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发,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荀子的相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向,积极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汇聚的群体,他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即使被强迫执行了,也很容易使教师滋生逆反心理,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要运用心理艺术,找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契合点,并巧妙运用心理管理方法,让被管理者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价值感和平衡感,以期最大限度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