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中学历史高考试题中频频渗透考查中学教材中尚未编入和纳入的“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学新理论知识,使中学备考师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本文通过分析近年高考原题,结合当前史学理论动态,认为中学师生要抓好高考备考,必须关注史学新理论及史学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伟 《考试周刊》2012,(68):3-3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高考命题者注意引史学界的较新研究成果入题,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在另一方面.个别试题学术性太强,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17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教育部高考科目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考“3+X(小综合)”方案终于实实在在地摆到了我省广大师生面前。对于高三历史教师而言,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如何使学生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创造精神;如何认真地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等,对调整现行的高三历史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力图结合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变化,对高三历史教学谈几点建议,以供参…  相似文献   

5.
高考历史命题走向是每一位高三历史教师和文科学生十分关注的事,因为它事关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向和高三文科学生的学习方向及明年高考的成败。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或“历史”一考完,不少师生叫苦不迭,因为相当一部分试题与师生们事先预测相去甚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师生对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不够。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推广使用,高考历史命题会越来越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下面,就高考历史命题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笔者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广大文科学生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命题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命题类型不断演变之中,历史小论文已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有功于其在重视综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考促教",高考历史小论文要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高考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历史小论文撰写能力的教学方法,推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1高考展望 1.1考点回顾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命题时要设计“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让考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新题型即创新题型,“新”是相对“旧”而言的,一般可以理解为在教材上无例、习题,或在教参上无套路题,或是历届的考卷中无类似题的一类新型考题.这类题目每年由高考命题组原创设计,按15%左右的比例推出.  相似文献   

8.
2010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第40题第3问,必须以小论文的形式回答。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第41题,是一道独立的小论文试题,没再与材料分析题“混搭”。这样纯粹的开放性小论文题很值得研究。按常理,头一年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第二年再次出现,教师和考生都应该有所准备,平均得分应该有明显的提升,但这种小论文式的题目,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历史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而“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这个新的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并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包括  相似文献   

10.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为高校招考新生提供重要的录取依据。同时,高考还发挥检查、评价、反馈和引导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高考命题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其中值得赞赏的是,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更具“历史味”。它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也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所谓的“历史味”,依笔者拙见就是试题能够体现历史学科鲜明特征即“学科性”。其要素应包括:  相似文献   

11.
“一题多解”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已是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问题的“一题多论”似有呼之欲出之势。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中一些“新情境题”、半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如从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  相似文献   

12.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3.
第4l小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中彰显能力立意和课改成果的创新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作用。不出所料,2013年高考该题再次“变脸”,由先前师生已基本熟悉的“学术观点评述题”变为“历史信息说明题(即I卷的“汉唐地方行政区划”题和Ⅱ卷中的“太和殿、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建筑”题,以下分别简写为‘I卷41题’‘Ⅱ卷41题’)”,下面笔者就此试题做些评说,冀望有助于2014年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4.
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类“新题”:条件中给出学生未知的一个新概念或新运算,让学生运用这个新知识去解题.尽管这类“新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对学生的发展却很有意义。理由之一是这些新知识有些属于高等数学的范畴,通过这些“新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和过渡;理由之二是通过这些“新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由于高考注重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以数列为背景,并与其他知识相融合的新题型.从表面上看,这些题目比较生疏,复习时没有见过,但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扎实,注重数学思辨,“生题”可以转化为“熟题”,“非常规”题可以转化为“常规题”,体现了“难题不怪、新题不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3 综合”高考模式对推动中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学科怎样面对从独立的考试科目,转变为综合能力测试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重要而显的变化,我们认为应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关科综合测试《考试说明》,结合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状况,从学习掌握基本知识,进行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探索历史学科应对“3 综合”高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力度之大是近年来仅见的。命题改革主要凸现在材料分析论证题,即历史小论文写作替代一般的材料分析.其分值从原来23分提高到30分。完全开放性的命题,着力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对历史的感悟。并弊第一次采用网上阅卷,使得该试题在公平与公正、信度与效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同行的首肯。那么。如何应答历史论文?这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在此,笔者发表拙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王坤玉 《数学教学》2014,(12):41-43
2014年高考上海卷理科第22题是一道解析几何题,给出了新概念“分隔线”,要求即时学习理解,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研究方法探讨曲线的新性质.本文从高考题出发,对分隔线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轴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经久不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各级各类考试命题者为了命好函数题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所编制的函数题超凡脱俗,新颖别致。颇具思考性和挑战性.其中以特殊函数为背景的函数题更是频频。闪亮登场”,常处于压轴题的地位,充当把关题的“角色”.下面将活跃在高考中的几种特殊函数分类列举,并结合典型例题予以剖析,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戴胜旗老师通过对2006年多份全国高考文综卷中历史试题的分析,认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即加强文化史考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如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7题中华文明题、全国文综(北京)卷第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题、全国文综(天津)卷第37题“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题”等。作为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的导向,既利于改变文化史在高考和历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适应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也利于发挥历史在教育中起到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人文性使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在纸笔为主要形式的高考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考查,但却可以通过考试进行引导。通过答题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