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韦茹萍 《视听》2022,(4):136-138
随着影像技术和艺术理念的不断发展,历史题材历史纪录片作为架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成为承载中国历史文化、展现艺术美学和提升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纪录片是跨越时间、空间的媒介形态,如一部影像史书,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使命.在当下多元化的世界历史文化格局中,纪录片《中国》扎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形成了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2.
刘烨  张毓龙 《声屏世界》2013,(11):48-49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价值诉求及其现状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与表达,并以此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崔莉 《现代传播》2023,(11):106-114
历史纪录片始终需要聚焦“真实”与“想象”的关系,需要辨析何为真实、何为想象、真实何为、想象何为等一系列核心议题。当大量搬演的场景、想象化的情境、虚拟化的剧情段落、主观化的陈述视角构成历史纪录片的主体内容,当越来越多的历史想象和文化想象成为历史纪录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必然对历史文本天然具有的文献特征、特别对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产生质疑与挑战。反思“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关系,正是理解“历史纪录片通过历史想象表现历史真实的合法性,并由此走向更高的文化想象”问题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面临的困境,解构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新闻窗》2008,(6):68-69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华民族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兴起,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用单一图文贴片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到借鉴和充分使用电视手段与电脑数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展现千年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闫伟娜  刘青 《声屏世界》2013,(10):43-44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价值、历史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显现出与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在一定区域。纪录片通常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共同倾向。作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者。纪录片无法脱离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更无法规避在现实生活中沉淀已久的地域文化.尤其作为观念意识形态呈现的认识模式。  相似文献   

7.
郭勋亚  王银 《新闻传播》2023,(16):48-50
中国西部地区拥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蕴含的美学特性,使观众对于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关注度愈发强烈。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以《敦煌》《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美学视听元素及叙事手法对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影响,以期优化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强国的社会背景下,文献类纪录片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史学价值,记录文明,传承文化。成为这个全民记录时代的最具传播和影响力,也广受大众欢迎的纪录片门类。然而,由于此类作品所呈现的都已成为历史,如何让这些往事重新鲜活起来,做到准确而权威的还原历史真实,这不仅需要纪录片人恪守求真求实的职业操守,还需有探索发现的勇气,善于思考的品质和极高的史学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李政 《视听》2016,(7):135-136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近几年层出不穷,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从题材选择、解说词设计、画面选取、适当"搬演"几个方面,浅析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制作的一般模式,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导演和编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无法重演,历史可以再现.文化寻根的热潮先发于文学创作,成就于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的象征物上,一面深挖历史附着在这些事物之上的民族文化之根;一面展现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延伸和变向,历史因此而获得鲜活的生命,文化同时得到具象的表达.①得益于此,<大明宫>破土而出,终见天日.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对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发生了一定转变。据此,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特点及其传播的美学特征,并且对大众文化背景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蔡韧 《东南传播》2016,(12):137-138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科教纪录片的一种,它以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为表现题材,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它表现的是已经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影像往往比较缺乏,需要运用历史资料叙述、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历史纪录片怎样运用历史资料构建影像呢?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应遵循真善美的艺术原则,立足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充分运用包括同期声、解说、视频、模拟再现、歌曲辅助等艺术手段,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具有传承历史、展现民俗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世灯  胡方达 《今传媒》2016,(3):100-102
当前,旅游形象塑造是城市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旅游文化上具有深度和广度上的优势.本文以国家卫生文明城市湖南永州为例,探讨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文化上的可行性,并对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策划,总结在制作实践中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以期对地方历史文化题材的专题纪录片的策划、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治史方法,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此后这种方法渐渐被纪录片界采纳。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必然性,口述历史中有哪些规律性内容可以被纪录片采纳,是本文着重研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六百年间,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视觉呈现,不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主流媒体彰显时代担当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紫禁城》为例,探析新时代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价值呈现和创作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