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许多文学作品的介绍中,柯勒律治被公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一个伟大的诗人、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专家.但是由于华兹华斯的先环太过亮眼,人们对柯勒律治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本文将通过赏析<古舟子咏>使大家认识到柯勒律治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从而引起大家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1,(8):53
在文学史上,有些名著好像断臂的维纳斯,虽残缺但不掩其伟大,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佳作。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做的《忽必烈汗》是一首在睡梦中偶得之作,有三百行左右,诗人梦醒之后还依旧记得,于是提笔记录,可刚记到第54行,忽然有客人来访,他不得不暂时搁笔。而当柯勒律治结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回到书房时,梦中得到的诗句已荡然无存,他懊丧地面对这部得自梦中的杰作,后悔不已。之后,柯勒律治曾几次想续写此诗,都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忽必烈汗》一诗的创作、修订和诗义,尤其是诗歌的意识形态。柯勒律治的创作代表了与华兹华斯不同的倾向,曾遭受指责,主要集中在难于把握柯勒律治的诗义。本文就该诗诗序中所称梦幻和诗作中东方题材来看柯勒律治的诗义,诗人努力为其诗歌新美学申辩,在论文中特别指出柯勒律治与密尔顿在创作方面的亲密联系。纯诗人柯勒律治市中国接受时创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文学批评家柯勒律治最早将心理分析运用于莎剧人物评论,并遵循了有机整体观原则.柯勒律治对待人物的方式是动态的,与环境、情节、中心理念相互关联,完美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调和.柯勒律治还注意到了莎剧人物性格的有机构成.一个人物可能同时具有相反类型的情感,有的人物情感可能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情境.柯勒律治的人物性格有机论不但反驳了新古典主义对莎剧人物刻画的指责,而且推翻了机械的联合主义心理学,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对莎剧人物和戏剧心理学方面的争执.  相似文献   

5.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美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达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美感。  相似文献   

6.
杨玉英  廖进 《海外英语》2012,(6):207-208,216
诗歌常被看成是各国文学最早的文类形式,同时它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美国诗人惠特曼、麦克利什以及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给予关照,通过分析、比较各国诗人自己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让学生对诗的本质和诗之为诗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湖畔派     
<正>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因获此名。湖畔派诗人在诗歌题材上,主张描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  相似文献   

8.
柯勒律治的理论体系是从对人类心灵的研究开始的,他一反英国经验主义视心灵为被动的传统,主张心灵对外界的感知是主动的,具体体现在想象对本体的建构以及理性对本体的直观上。而他基于想象力建构起来的物我辩证统一的文学本体论却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神学倾向。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塞缪.泰勒.柯勒律治的长篇叙事诗《古舟子咏》被称为"最伟大的生态寓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时的英国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柯勒律治浪漫主义思想,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象征手法的运用来看《古舟子咏》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柯勒律治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批评家。本文拟从三个角度——自然观,宗教观,以及诗学理论来阐释他的诗歌《古舟子咏》,并通过对这三个角度的分析和阐述,来得出柯勒律治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以整体的思维和观念来进行创作的结论,最后说明《古舟子咏》是如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1.
《艺文类聚》基本继承了《文选》"以类相分"的诗歌分类方式,但在诗歌类目的处理、诗歌类文体的排序、诗歌的立类选文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受新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是“鸟雀”,尤其是云雀和夜莺。华兹华斯笔下的云雀虽也飞翔于苍天,但它离不开家园的牵绊;而雪莱的云雀却是翱翔长空的精灵,是绝对自由的向往者;科尔律治的夜莺是“自然界中甜美的声音”;而济慈的夜莺却给诗人带来痛苦和死亡的幻想。浪漫主义诗人采用“鸟雀”意象,来展示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清词的鉴赏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作品的产生总是与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心绪相关联的。因此,有必要将作品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并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5.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建伟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82-85,88
文学审美在网络阅读视野下,遭遇批评的尴尬,所以当文学审美遭遇网络批判后,我们需要对文学进行再度审视。湖北省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凭借诗集《向往温暖》成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得主后,"羊羔体"便遭到网友的批判和嘲讽。其实嘲讽背后的羊羔体例是一种运用零度抒情方式,富有诗性浪漫的纯美意象的诗体。这位身处官场的文学票友,选择一片僻静的乐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抒发感情,感悟生命,"让权力在诗意的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为背景,描述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实践的地缘倾向,观察地缘文化对这个群体的诗歌翻译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意义,重新评价了该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以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宋代悼亡词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更增加了伤悼情感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黄河清的诗歌可分为四种类型:政治抒情诗、民族风情诗、个人感受诗和北海旅游诗。他的政治抒情诗深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民族风情诗反映了广西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在诗体上也借鉴了广西山歌的形式;个人感受诗沿袭了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注重哲理的阐发;北海旅游诗则努力通过诗歌这种形式为北海旅游事业服务。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北海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 2015 the government initiated reforms to GCSE English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d a shift from open book to closed book examinations. This change, now being implemented in schools, has been overlooked in research and policy discourse. This study compares government intentions for the reforms with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poetry, using data drawn from interviews with seven teachers. Teachers felt the demands of closed book examinations affected their autonomy, distribution of classroom time and students’ creative relationship with poetry. This study raises questions as to whether closed book examinations are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poetry and are conducive to a fulfilling poet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