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建立立法完善、事权明确、税制改革、税负稳定、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的现代财政制度。近期,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公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国有企业财政预算公开的必要性,对国有企业预算公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公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举措.文章分析了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现阶段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理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理动力机制杜学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者与贡献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它仍将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并且经理行为对于企业的效益进而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以来,“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赋予了...  相似文献   

4.
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举措。文章分析了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现阶段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十分重要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市场退出壁垒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利益结构分析法剖析了国有企业市场退出壁垒的成因,提出了以法律手段规制国有企业市场退出壁垒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经济成份,国有企业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把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众多领域改革成就相比较,不能不承认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尤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从根本上讲,还是现存的国有企业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确实进入了攻坚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能动的生产要素,也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西方引进人力资本理论并逐步应用于国有企业实践以来,国有企业虽然在人事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但仍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防止人才的流失。因此,应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革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和分配机制、完善员工培训制度等措施促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一、要加快推进我国大企业发展党的十五大,给国有企业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论述,突破了阻碍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继续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国有企业创造的大量财富,没有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承担者和社会就业的主要吸纳者,没有国…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的改革关系国计民生、牵动千家万户、决定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年”.李鹏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重点,配套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宏观管理改革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我们曾经进行了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改造等种种有益的尝试,在一定时期内取得成效.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国有企业一直保持着较大的亏损面:1/3明亏,1/3潜亏,只有1/3盈利.截至1994年11月底,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面仍高达41.4%.与蓬勃发展的各种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企业明显活力不足,步履蹒跚,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似处于山重水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紧紧抓住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到发展、深化和完善的阶段。客观上需要分析吉林省国有企业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实现国有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国企改革至今仍未到位,首要原因在于国企产权模糊。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就必须从股份制企业理论和中国国情出发,构建新的治理结构,锻造国企改制后的董事会尤其是董事长的运行模式,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足用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理论体系,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仅要引入产权理论来推进改革进程,而且应当注意竞争机制在目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只有推进产权改革,才能积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种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是明确的 ,只有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和巨大的成就,但忽视了高效的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有效的治理机制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合理取决于产权结构的变化,因此借鉴传统的产权理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对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登红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2):22-27,38
由郎咸平引发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大讨论不仅在经济层面争论激烈,还扩展到社会层面及政治层面,其提出的观点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认同却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共鸣,这不由得令人关注。该文以此为契机,对我国历年来的关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在经过了承包责任制、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之后,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信托制度等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凸显出我国现阶段基础性法律、制度和契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十分薄弱。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需要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诸多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从产权涵义分析出发,对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国有产权有益分解与有机统一的看法及思路,并对实现产权分解操作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构建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7.
国有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市场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发展我国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对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的重塑和培育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使其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8.
国企领导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通过对国有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以及现行国企领导制度弊端的分析,指出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分开管理的必要性,并对两者分开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独立的产权人的契约集合,企业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设置的契约安排。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理论的产权改革,围绕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运营和产权保护的改革内容,建立有效的产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0.
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其主要任务就是要转换机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资本保值增值的运营机制,从而解决国企产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存量资产不实,盘而不活,效益低下,流失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