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普图书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兴国的深入发展,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更新、充实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所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它涉及的科学范围愈来愈宽,普及面愈来愈广,几乎全国各家出版社都已涉足科普图书的出版。无论科技还是教育,少儿还是人民,文艺还是其它专业出版社,都争先出版科普图书。尤其是教材失宠、教辅受限,国家减负政策出台后,科普图书的出版,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几乎是以其出书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的优势“力压群芳”,呈现出科普图书繁花似锦的景象,但繁荣的…  相似文献   

2.
周康  叶子 《中国广播》2005,(6):17-21
诚邀艺术名家参加科普活动,演诵科学经典名篇,难!难就难在科学作品的本身虽智慧却理性,虽哲理但艰涩,看都费解,更何况用稍纵即逝的声音来诠释,来演诵,再漂亮有磁性的声音也是一个字:难。这亦是科普工作者一直在苦苦探求解析“普及科学工作如何深入来做”的一道难题。然而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共同主办的《驰向理性的海洋——科学经典名篇演诵会》,竞吸引来诸多著名的演播艺术家、表演  相似文献   

3.
近期,一部反映宇宙演化与人类形成的科普巨片《宇宙与人》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映,反映之热烈异乎寻常,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在沉寂多年的科普创作领域爆了一个大冷门。如今的科学早已不是神坛上的圣物。“纳米”、“克隆”、“宽带网”、“转基因”……这些高深的科学名词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要想增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民族素质,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无疑是根本之道。作为科普活动重要环节之一的科普作品创作,在其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科普作品的创作与推广,在欧美国…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奇异之美——盖尔曼传》、《我思故我笑》、《反物质》等新品陆续“亮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丛书”已悄然推出了整整50种,颇为业界所瞩目。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自主策划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高端”科普工程,“哲人石丛书”相继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其三大系列“当代科普名著”、“当代科技名家传记”、“当代科  相似文献   

5.
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第八届年会于7月19日在哈尔滨落下帷幕。全国晚报10年科普宣传先进单位和第一届“科技好新闻科普好作品”评选同时揭晓,共评出了20家先进单位。北京晚报、成都  相似文献   

6.
重视科普教育 ,创作更多更优秀的科普作品 ,扩展孩子们的视野 ,让他们知道自己将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 ,是少儿科普创作的重要任务。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说 :“科普作品要有预见性、宏观性 ,让娃娃们对我国的科学体系、下世纪的发展重点有大概的了解。”通过我们的科普作品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及科学素质 ,打破科学的神秘感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是摆在少儿科普创作者及出版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完善科普读物品种结构重视幼儿科普读物出版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情况如何呢?笔者曾对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获奖作品进行过分析…  相似文献   

7.
半月掇闻     
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启动 中国科协、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将于今年举办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此次评奖范围包括1994年至2000年之间公开出版的科普图书。评奖奖项包括一  相似文献   

8.
王丹 《新闻前哨》2004,(9):24-24
新闻媒体用科普作品去感染受众,是要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传播科学,让受众感到科学技术的深刻、生动、可亲、可爱,让受众在科普作品的熏陶中,培养科学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如何实现这些,需要我们多加思索。笔者从CCTV-10大型电视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的实践中感悟到,科普作品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展现是提高科普效果的绝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12版上的《慎张“排行榜”》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副刊一等奖,这是一篇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对各种文艺现象所作的评论。它又可以分为文学评论、戏剧评论、电影评论以及对音乐、美术、舞蹈、电视剧和其它文艺样式的评论。文艺评论的内容广泛,包括对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的评论,对作家、艺术家及其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的评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等等。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副刊最高奖,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三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辨正有力,以理服…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它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作。为了适应世纪之交的科普需要,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出版一批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精品。”这一指导思想,也为广播开创了科普宣传的新局面。 提高新时期广播科普节目质量的关键是创作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使广播科普节目再上新台阶,首先必然树立精品意识,以质取胜。强化精品意识是提高科普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普广播是利用广播形式进行的科技传播,它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系列选择面前。1)科普广播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与科学精神某些科普广播长期停留在一些局部知识的普及上,缺乏对科普内容的整体把握与选择。科普广播在运作中解释自然现象,报道科技新闻,介绍科技事件,传达科技政策,以及教听众怎样选购生活用品,怎样吃得营养,住得卫生,怎样保护健康,怎样培育良种等等,这些在受众科学文化素养相当薄弱的现状下是非常必需且有针对性的,而且以后  相似文献   

12.
科普期刊是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期刊办得如何,作者队伍况状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科普期刊的作者队伍情况并不乐观,科普作品质量不理想,原创作品少、高质量稿件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政策偏颇,影响科普作品创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同样是一个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及其论文撰写上,那么加薪、晋职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展览展示方面也暴露出重视科学知识,忽视科学精神传播的问题。这并不符合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要求和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展览呈现科学精神内涵,是博物馆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美国CDC博物馆EIS班级礼物在线展览为例,讨论科技博物馆发挥科技藏品的“物证”功能,利用在线展览创造更充分的讲述空间,形成对“求真、怀疑、客观、逻辑”等科学精神内涵更好呈现的做法及实践,以期给博物馆同仁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艺是国家潜在的“实力”,文艺作品是国家文艺繁荣的基石,而文艺评论是文艺作品的“导航”。文艺评论精准、具体,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才能催生惊世骇俗的抗鼎之作,流传后世;文艺评论缺棱少角、含糊其辞、左右逢源,文艺作品则有数量没质量,甚至庸俗底下,就像过眼烟云,瞬息而过。对于作品来说,一个科学、精准、具体的评价,有利于作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作者来说,可以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对于整个文艺界来说,让文艺残次品失去市场,文艺优秀品冒尖,从而繁荣我们的文艺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众当前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这样的状况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怎么办?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当今我国的科普图书创作、科普图书出版、科普图书市场的现状究竟如何?答案很简单:不容乐观。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原因多种多样: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还不强,尤其是科学精神十分缺乏;许多科普作品不仅形式呆板、缺乏形象表述,而且科技含量不足,缺少人文内涵,不能适应大众的需要;作者水平参差,科普创作大师稀缺等等。笔者认为,科普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科普书籍的出版,经历了起起落落、峰回路转的进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兴起一股学科学的热潮,科普书刊曾经大行其道。《十万个为什么》多次重印,科学幻想小说骤然走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科普工作以政治宣传的方式为主,主导了社会大众科技观的形成,但存在一些缺陷,如对什么是科技的理解有偏差,而且对科技进步及其后果持一种无限乐观的态度,并且,由于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原因,80年代后期科普工作走入低谷,科普书刊的出版曾陷入困境。其间,引进了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其中包括一些不成熟的学…  相似文献   

17.
迷茫中的中国科普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亦军 《今传媒》2006,(10):45-47
五花八门的科普期刊中国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没有一个准确数字,一般认为在500种—600种左右。按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门类:第一大门类是综合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和百科类,前者像《科学世界》、《世界科学》、《科学画报》、《大科技》等,目前常见的约有30多种;后者像《百科知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好奇”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几何级别的信息传播,让读者对于新科技、新知识的好奇心空前发育,重新认识科技报道,已经成为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各类媒体争夺影响力的重要竞争领域. 2012年10月,浙江日报推出“人文·好奇”版,同时,浙报集团牵手省科协,联手打造浙江科普传播新品牌“科学+”,计划在三年内将“科学+”打造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传播品牌.这也是浙江日报科技报道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无处不在的高新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显著特点之一。“冬奥科技”彰显了科技创新的魅力,点燃了全社会对科技和冰雪运动的关注。人民网人民体育推出大型科普融媒体节目《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谈》,在人民网全媒体矩阵播出的同时,以科普访谈视频、音乐MV、杂志、展览、书籍等融媒体形式记录“科技冬奥”的精彩,讲述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故事,留下“科技冬奥”全景式融媒体历史档案。其系统性、专业性、观赏性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助推北京冬奥会科技热潮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邵华 《全国新书目》2022,(3):129-132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普内容供给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结合案例重点探讨在新时代科普编辑应如何积极改变传统的出版思维,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秉承“服务大众”的思想,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当作使命,用“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指导作者,充分运用“编创互动”的行为打造科普精品,积极利用“融合出版”满足读者新需求,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