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蕾教授《斜阳居杂缀》(作家出版社,2007年出版)文集是老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文集上卷330多页,大约30多万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杂文“说长道短”共93篇;后一部分10篇属怀念性的文字。这里我只谈阅读杂文部分的体会。因为据老先生说“用心较多的是杂文”,除“文革”时期不得已而搁笔外,可以说张老写了近一辈子杂文。一、“大题小作”,借题发挥,确需厚积薄发读完张蕾先生的《斜阳居杂缀》上卷的“说长道短”的杂文部分,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思想内容的厚重。近百篇杂文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历史上改朝换代、帝王争霸(如楚汉之争)的教训,也有贤君明主识才用人的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4.
《野草》杂志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之一。从《野草》的创办过程与办刊宗旨看,五位编辑为这份刊物所作的定位是“杂文期刊”。目前研究界也一致将《野草》视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然而,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可以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杂文,而且其质量也不低于杂文。这一现象就提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野草》杂志的定位。《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9,(7):50-53,109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迭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6.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9日的《南方日报》有一篇题为《尴尬》的文章道出了一种世相:许多人都遭遇了不能正确写出“尴尬”一词的尴尬。确实,这是个容易混淆的词。  相似文献   

9.
《杂文选刊》(2010年6月上旬刊)有两篇文章用到了“弹冠相庆”一词,笔者认为实属误用。现举例如下,并略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本期由主流期刊推出的重要长篇有两个:余华的《兄弟》(下半部的上半篇,《收获》)和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兄弟》上半部推出后,批评界曾一片尴尬,到下半部现身,已是嘘声四起。人们需要讨论的不仅是《兄弟》为什么这样差?更是余华为什么这样令人失望?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纯丈学作家”,其“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畅销书,“先锋余华”如何丧失了其独特的艺术品质而顺流而下?这样的退化不仅出现在余华一人身上,而是暴露了相当一批“名作家”的写作姿态、写作状态和写作能力,由此构成的“余华现象”值得更深更广的反思。[编按]  相似文献   

11.
陈荣 《文教资料》2007,(8):58-60
本文主要论述了《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主要以“情”和“礼”来反拨《金瓶梅》中的“欲”,通过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人的异化。其实《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正是才子佳人小说对人欲横流的晚明小说特别是艳情小说反拨的一个典型。但《鼓掌绝尘》终因其不成熟和《金瓶梅》在明朝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落入了尴尬境地。这种拨正和反思最终也以“无奈”而收场,或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种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指出在抗战中后期的大后方高校涌现出不少评论性的短刊,推动了学院派的随笔及杂文写作之繁荣,进而以沈从文的五篇集外杂文为例,分析了他作为战时重要“杂文家”的思想艺术特点,最后补充分析了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问题,强调与此相关的时期作为沈从文文学生涯中一个特定阶段的独特意义——那是一个显然偏离了自由主义而接近了民族主义的阶段,一个特别醉心生命一意志一本能的新浪漫主义阶段,一个不再拘守“纯文学”而走向“杂文学”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唐旺 《广东教育》2007,(6):63-63
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观察社会,更深地认识社会,我尝试着将当代杂文引入课堂。首先是用班费订了《杂文报》《杂文月刊》《杂文选刊》三份杂文报刊。其次是用  相似文献   

14.
四篇文章中,王开东老师抓住“古”“今”做文章,将《师说》放入当代的背景之中,认为韩愈的“古道热肠”在当时正是创新的表现,正体现了韩愈作为知识分子的“时代良心”。魏智渊老师所说的《师说》的尴尬,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文章所载之“道”的尴尬,今天的师者自然不同于古时的师者;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随笔     
陈鸣树 《新读写》2008,(9):54-54
鲁迅的一生,除了写过小说、学术著作、诗歌(含散文诗)以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沉熳在他的杂文写作之中。杂文,即广义的散文,其中也包括随笔。他的杂文,有十七卷之多。如《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等。其中有议论的,有叙事的,有抒情的。  相似文献   

18.
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说在某次“博土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四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手——关于曹雪芹用哪只手举杯喝酒的伦理学考察》。这是文学版的对我们一些以学术特长取胜,“把学问做深做透做细”的高水平博士的最新注解。而现实版的学者专家又如何呢?四川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潜心研究20余年终于提出“张飞是曹操侄女…  相似文献   

19.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20.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