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测试分析,在同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资料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年龄数据讨论分析了黄土高原西缘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将研究区古气候总体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Ⅰ、末次冰期间冰阶(30~20kaB,P.),气候较为冷湿;Ⅱ、末次冰期冰盛期(20~10kaB.P.),气候寒冷干燥;Ⅲ、全新世(10~3kaB.P.),冬季风消退夏季风增强,气候逐渐变暖.发现黄土高原西缘地区记录了多次末次冰期以来的典型的气候突变事件,包括3次H事件,时间分别为:29、23、16kaB.P.;时间对应而且变化趋势也很相似的YD事件和两次D/O旋回事件,时间上的滞后现象有可能是区域性差异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关中盆地东部北刘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南北刘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碳酸钙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高分辨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几次气候恶化事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并不是一直稳定的,而存在着气候的波动,6000~5000aB.P.的气候干旱事件在该剖面有明显的反映,说明了该气候恶化事件普遍存在于关中盆地地区并且将大暖期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大暖期早期暖湿阶段和大暖期晚期暖湿阶段.运用磁化率和碳酸钙淀积深度尝试着推算出了大暖期早晚阶段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表明大暖期早期阶要比晚期阶温暖湿润的多.同时,粗度与磁化率指标显示在大暖期早晚温湿阶段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气候恶化事件,如干旱、尘暴等.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在全新世期间,受到全球气候波动的影响,有过多次沙漠化逆转期,其中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第一次大规模逆转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考古调查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分布多伴随气候环境(降温事件、降雨量等)下的科尔沁沙地变化而发生变化。受气候波动及沙地的影响,红山文化时期逐渐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撂荒轮作式粗放型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多样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上游考古学文化时期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表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人类文化的兴衰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本区曾先后出现过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原始农业不断发展和扩大与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气候的恶化导致了红山文化在极盛时期突然中断和夏家店下层发达的农业文化被夏家店上层的畜牧业文化所取代的文化断层事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学家最新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环境正在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时期,在这个大的转型期,以年计到十年计的短周期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灾害性气候可能有所增加。我国极地冰川学家康建成说,对南极和格陵兰的冰芯、中国黄土、深海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存在一个以10万年为周期的冷期、暖期的循环,在这个周期中,暖期一般持续一万年左右。从速率上看,从冷期向暖期的变化较快,而从暖到冷比较慢。科学家研究发现,变暖的速率是变冷速率的3倍,气候变暖时是直线攀升,变冷时是波浪式的下降。在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远 《地理教育》2006,(5):20-21
历史时期即距今大约1万年之际,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降临。全新世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冰后期(postglacial)。冰后期也是一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och),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此时,冰川退缩,海平面回升,气候和生物带向两极方向迁移。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地带土壤发育。由于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全新世气候期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第11小题是涉及初中化学内容中有关溶解度计算的一个题目.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原题目中的A、B、C、D四个选项都不能肯定正确,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温度变化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大小只有较笼统的意义.可以有以下理解:一是通常认为的温度变化后,物质溶解度数值的绝对变化量的大小;二是温度变化后,物质溶解度的绝对变化量占变化前原溶解度的分数的大小.据题目所给条件,降温后,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有晶体析出,说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那么,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从80℃降温至20℃,且甲物质析出…  相似文献   

8.
利用古籍、地方志记载的典型热带动物、植物分布、兴衰变化和冷暖变化事件以及广东省罕见的降雪记载研究广东省近2000年来的冷暖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气候与竺可祯研究的中国大范围气候变化有所不同。近2000年来广东气候冷暖变化经历了3个冷期和3个暖期。3个冷期分别为公元前100年-公元200年、1200-1300年、1480-1895年;3个暖期分别为公元200-1200年、1300-1480年、1895-1949年。寒冷期时,广东省75.46%的时间段与全国气候一致;温暖期时,广东省48.62%的时间段与全国一致。  相似文献   

9.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介质中,由于介质的温度、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声波传播的速度.例如在海水中,由于海水的温度、含盐度和静压力的变化,声速也随之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含盐度和静压力的增加,也会引起声速的增大.在海水中,声速约为1450~1550米/秒,其经验公式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华北平原中部辛集市1949~1998年的农作物单产资料和1957~1999年的气象资料,1983~1999年地下水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均气温以平均0.0383C/a的速度上升,年降水量以平均0.5329mm/a的速度减少,地下水位以约1.1m/a的速度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干暖。气候变化通过水资源、热量条件来影响农业生产,最终结果将是灌溉水源不足阻碍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证据,黑龙江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能够追溯到末次闽冰期(距今约12.5—7.3万年)。与现令人类在解剖学上相同的晚期智人相比,在黑龙江流域出现的时间要晚到距今3.5万年前后。两次人类的进驻都选择了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从文化特征估计,他们可能都来自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公元1624年至1661年为台湾历史上的荷据时期,在此期间,大陆汉人开始有组织地移民台湾.这一时期的移民对于台湾土地的开发、汉族移民基础的奠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Fromaglobalviewpoint ,thedistributionofbiodi versitycanbeassociatedwithclimate[1] .Amajorityofpatternsofspeciesdiversitycanalsobeexplainedintermsofclimaticgradients[2 5] .Withinagivenmoun tainrange ,climatemayaffectthedistributionandabundanceofplantspeciessi…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是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国内外背景较为复杂,使得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体现就是更大程度的、不寻常的全球变暖,这将对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依据这些年的发展实践,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灾害性气候的增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必须适应气候变化,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切实保护耕地,转变粮食生产模式,适时改变粮食政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选取前湖湾的海岸剖面以及海岸、海滩两个钻孔作为代表剖面,探索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规律,对剖面、钻孔岩芯进行10cm的等间距采样.选取当地海岸的风砂、海滩、河流沉积物作为环境判别的参考,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研究表明:(1)42ka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海滩、河口河流、湖沼、海滩环境,再转为沙丘砂堆积环境的变迁;(2)古树林因42kaB.P.海面上涨被海滩沉积物所覆盖.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得以迅速壮大,且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斗争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为有政治觉悟的自为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8.
“M—S—D”教学是专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Modemiza-tion指教学理念上的“现代化范式”;SpeciM—subject指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手段。该教学模式试图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由传统的以“革命范式”为主的教学路径,转化为以“现代化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为主线的“M-S-D”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革命范式”,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全球化时代过程中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