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在新闻中,增强事实生动性的修辞方式是很多的。常用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喻、比拟、借代、转换、对比、映衬、摹绘等等。下面,着重对其中的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方式的特征、修辞效果以及在新闻中运用的要求作些说明。一、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喻体)来描写、说明所要表现的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运用成语修辞从广义上讲,在新闻中使用成语就是一种修辞。现试举几种类型:1、用比喻式成语修辞。如“呆若木鸡”、“归心似箭”、“情同手足”等成语中带有“若”、“似”、“同”之类的比喻词,读者一看或听众一听,就知道是个比喻。这样的成语在新闻里不但生动形象,而且简明精炼。2、用借代式成语修辞。因为借代式成语可使语言富于变化,精炼形象,又能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如“大兴土木”的“土木”代建筑工程;“方寸已乱”把“方寸”代人的思维等,这类成语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  相似文献   

3.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的,悲的衬悲的。如:  相似文献   

4.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1、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悲的衬悲的。如: 滦河水质胜过京沪 天津居民待品甘泉  相似文献   

5.
由于“象征”与“借喻”和“借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一些同志认为它不能算作一种独立的辞格。其实,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象征”修辞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新闻标题制作中更有概事达意的特殊作用,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是一种独立的辞格。 象征辞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用具有某种特征的或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托义予物,以物征义,或把新闻的主题思想,或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某一抽象概念暗示给读者。这种修辞格最明显的特色是意蕴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看,这种修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句  相似文献   

6.
[借代美]为了使奥运会新闻标题增色,富于变化,各报编辑有时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即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名称来代替它,使标题形象生动,产生联想,以收到新奇夺目的效果。例如: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有时要表述多个事物的相关关系,或者对事理要层层推进地全面加以说明与叙述,这样便可选择层递辞格了。 层递,即以三个以上结构不一定相似的词语或短句的串连使用,借以表现层层递进或递退的多个事物的修辞方式。可以使标题用语环环相扣,气势宏恢,紧凑急促,给人以形式和力量的美感;又可以使表意层次分明,抒情畅达,做到叙事让人知轻重、晓缓急,揭示事物的本质;论理让人明深浅、知高低,全面表明观点,从而引导读者环连环、步赶步地达到认识逐步深化,以此来抓住人、征服人、吸引人、打动人。如: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现代优秀的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是半个诗人加上半个商人。此言不虚。广告易做,妙语往往难得。优美的形式、隽永生动的词章、悦耳动听的语调,会使广告更富吸引力。对广告文稿的语言文字刻意润色和修饰,采取移用、仿用、双关、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就是广告文稿的修辞。一、词语的移用、仿用和语意双关。在广告文稿的写作过程中,把习惯于用在甲事物上的词语活用在乙事物上去,即移用词语,能得到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效果。请看下边的两例广告:  相似文献   

10.
报纸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厚珍 《新闻知识》2005,(10):61-63
新闻话语有没有修辞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修辞只是夸张、比喻之类的方法,与想象相联系,多用在学作品当中,而新闻讲究真实性,与之不太相关。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作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新闻写作的修辞,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其实,话语的修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新闻同样也要考虑如何表达即修辞的问题。“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李振湘 《中国广播》2005,(12):71-71,80
系列报道就是我们日常讲的重点报道。虽然是重点报道.但因为绝大部分是经验的总结.枯燥、呆板、乏味.要想把它写活.很是不易。这几年我们通过努力.在如何写活系列报道方向探索出了一条借境、借声、借修辞技巧的“三借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夸张的故事     
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夸张修辞法,在拘泥的人看来,很容易认为言过其实,违反客观真理。殊不知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客观事物合情合理地给予夸大或缩小,并不象科学论著主要用准确的数字和严密的推理来说明问题.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由于不理解夸张这一修辞法在文学中的作用,因而在评价杜甫的诗的时候就出过洋相。杜甫的《古柏行》中有“苍皮淄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沈括  相似文献   

13.
说话先学会察言观色,要"合时宜",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至于说话内容的真假、对听者有没有帮助,那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使你备受别人喜欢"。这恐怕正是当今中国公共话语的一般状态在中国没有出现过像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或昆体良那样系统论述修辞学或演说术的伦理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是说服的工作大多数是在非公共的场合进行的,这样的说服往往成为一种私下进行的、必须避人耳目的交易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修辞理论是相当陌生的,即便有修辞理论,也只是功利性的,不是伦理性的。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6.
拈连,即在表达甲、乙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因势利导地挪用在乙事物身上,而这个词语通常又与乙事物不相搭配,从而取得富有情趣的修辞方式。拈连的构成关系应具有前项与后项两种事物,以及拈连词(一般多为动词)的连接,而拈连词与前项的搭配是常规用法,与后项则常为不相适应的非常规用法,但在前项的引导与衬托下,才会使人感到合情合理。这就是说,拈连词用于前项是它的本义,用于后项时则是它的比喻义或引伸义。  相似文献   

17.
蒋亚林 《出版科学》2007,15(4):60-61
期刊刊名可分为具实性一类和象征性一类.具实性刊名,直指事物之本体、内核,内容确定而单一;而象征性刊名,是采用比喻、象征、借代、暗示等形象思维的手段对刊物所作的命名.两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  相似文献   

18.
一 反复,即有意让同一成分在同一语言单位里多次出现的修辞方式。行文要简练,力求删去重复的字词,这是制作新闻标题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但是有时或者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或者为了表明某一事理的确定不移,或者为了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而将标题中某些成分重叠使用,不但不感到是多余重复,反而能增添文采,增强表达效果。如:  相似文献   

19.
陈红 《新闻世界》2012,(11):89-91
修辞学历史悠久,传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语言符号。视觉修辞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视觉修辞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视觉传播中的修辞规律。平面广告是所有视觉广告的基础,通过研究平面广告中视觉修辞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探寻视觉元素的组合配置技巧和方法。本文主要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的部分获奖平面广告为例,探讨视觉修辞中几种较常用的修辞丰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和示现。  相似文献   

20.
移就,即故意将属于描写甲事物的行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移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移就可以使标题俏皮活脱、幽默风趣、字少意丰、引人联想,并富有立体感,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 从移就辞格常见形式上看,有这样几种类型: 1.最多的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如:《为边陲人民开出幸福泉》,把用于修饰人的“幸福”一词,移用修饰“泉水”。再如: (主)尊师重教 红烛情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