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的“二级结论”是一系列由教材中现有的物理规律推导得到的,可以在物理解题过程中直接使用的结论,由于它是由现成结论推导得到的,所以称之为“二级结论”.针对高考理综卷试题题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应用“二级结论”来巧解,  相似文献   

2.
“代换”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用“代换”方法侧重论述了在有关不等式的公式推导、不等式的证明等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加强学生代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圆的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小学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教学中的难点。关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采用实验方法,把圆割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以往教学时,由于受条件限制,要完成教材要求的运用“逐步逼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思想,很难想象,最后导致学生仍然强记公式。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逐步逼近”的教学途径,并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极限”思想,突破教学难点,并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期我自己设计…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中证明正弦定理时用的是向量方法,但未给出等于2R的证明.笔者在教学中对正弦定理“等于2R”推导的探究中,利用大家常用的方法即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方法来推导.在推导中除了完成任务,同时还得到了几个非常优美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5.
数列的求和问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经常把等差、等比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结合定义,通项公式融入各种类型的题目中尤其是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这两种解法要予以重视。它们在对一般数列求和时经常用到,如在求等差、等比数列相应项构成积数列的和时,就要用“错位相减法”。  相似文献   

6.
【课例简析】本课例是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完全一样,因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并概括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课例的导学设计,宜采用“引探”式导学。【导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解决化学反应的“Van't Hoff等温方程式”在数学推导中的两个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容易理解的数学推导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剪拼法、合拼法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过“等积变形”和“倍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高中数学教材中只选取了概率论中的“独立性”,而没有介绍“条件概率”的概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基本推导的缺失.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少了一.最“理性”.本文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凸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S_n=(n-2)·180°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推导公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求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的办法是将多边形分割为若干三角形,由于分割多边形有多种方法,所以推导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也有多种。 (1)在图1中,由n边形的某个顶点引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98年第1期的“数学集锦”栏有中刊登了题为《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四法》一文,文中就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中由“例1: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1小时做几个零件?”推导得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结论的教学,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其中有些方法是不妥的,例如,“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推导: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动量矩定理是机械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因此存所有的“理论力学”书中及“理论物理”的力学部份中,都明确地将它推导了出来。当然,可以想见,推导这样重要的一条定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研究一下这些推导方法,就可以知道,就导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来看,这些方法都是完成了任务的,甚至於远是各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在介绍“分数除法法则”时,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进行推导的。这种推导方法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并且,由于推理的坡度大,教师往往讲得过多,挤掉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近年来,我采用把分数除法中的除数变为1,来推导分数除法法则的方法进行教学,克服了上述弊端,现将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A版)第2章第3节中已介绍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其推导方法就是“逆序相加求和法”.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教材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不仅要知道它的内容、要会用,还要真正掌握其推导过程中的方法——“逆序相加求和法”.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应用,诸如求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项数、前”项和以及某些函数值的和等有关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求动点轨迹方程时,由于仅用不等价变形常常会出现增解,如果不能识别,则导致答案错误。本文用“特殊点检验法”可检验出增解,当然也可在推导中选择适合方法避免增解产生。  相似文献   

16.
设计操作自练。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复习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把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把一个梯形用割、移、补的方…  相似文献   

17.
从单纯的对“教”的研究转移到重点对“学”的研究,这无疑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突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呢?一、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所谓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知识准备状态,设身处地想想,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怎样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弩力使自已“贴近学生”或“成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推导公式时,学生需要用到“转化”的思考方法,而这种方法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已学过。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首先考虑诱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是把三角形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已知图形,从已知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为此,可复习提问:我们曾用剪拼、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片断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曾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答出:“是用剪拼法推导的”。学生边叙述推导方法,教师边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光学”教本,在介绍“空气中的薄透镜组”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此种组合的焦距公式的推导,一般都是采用理想光具组的公式推出或者用矩阵方法推出。在师专“光学”教学中,对上面两种方法都不要求讲,因而在讲授上面所述内容时,必须设法用别的方法来推出薄透镜组合的焦距f′及f的公式。我们采用了逐次求象法和焦距定义,来推导f′及f,具体推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人教版)“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第51页至52页介绍了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思路(以下简称“定义法”):教科书中提到“这个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运算较繁”,所以教科书上没有给出这种方法的推导过程。而这句话也成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拦路虎”,于是不再追究,但它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推导一下试试!一、用“定义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A≠0,B≠0,这时l与x轴、y轴都相交.直线PQ的方程由点斜式写出并化为一般式为Bx-Ay+Ay0-Bx0=0.由Ax+B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