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18):36-37
诗法指津比喻,又称譬喻,它不仅是增强古典诗词作品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描绘人、事、景、物的一种艺术手法。简单地说,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描摹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易于理解。古典诗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物或事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 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 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 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 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  相似文献   

3.
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关键,它主要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其产生的关键在于联想,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联想产生具体的相似点,对事物内部规律、功能等的联想产生抽象的相似,喻体事物之间的对比以及联系也能产生相似点。相似点的隐现除了受制于比喻本身,还与语境和接受者的知识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4.
试论比喻     
比喻是一种形象地表达思想的艺术手法。它是通过人们艺术的联想,以彼物比此物的修辞方式。比如说,我国人民过去对我们的党有一个高度赞扬的说法,那就是:共产党象太阳。这个赞扬就是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从它的结构形式看,包括三种成分:本体,即要说明的事物——共产党;喻体,即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太阳;比喻词,即用来连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一象。它通过喻体“太  相似文献   

5.
正运用修辞主要就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修辞可让所写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从形式上,修辞可使句子形式整齐对称,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突出强调语势。现从两个方面对一些修辞的特征及其运用作简要分析。一、各种修辞的特征(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俩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相似文献   

6.
王礼平 《辅导员》2009,(20):13-14
大家好,我们是比喻“三姐妹”,昵称“百变美女(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修辞方法。相似点是我们的密码,也是我们的灵魂。其实我们的身份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甲)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乙)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因为有了我们,深奥会变得通俗易懂,抽象会变得具体生动。  相似文献   

7.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8.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抓住本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著名文学理论家  相似文献   

9.
教师语言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并用来传情达意的。教师语言修辞在传情达意上能够尽职就是"美",能够尽职的属性就是美质。教师语言修辞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语言选择的新颖独创性、语言运用的综合整体性、教师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教师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21):38-38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崩来比喻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就是对语音、词汇、语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达到好的表达效果。下面仅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式,并谈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常见的辞格1.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比喻辞格。比喻的作用,能给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也能把深奥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15.
课文中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象征、衬托等,为小学生学习联想提供了范例。运用修辞格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讲准相似点,认识联想。例如比喻,就要让学生认识哪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本体),哪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喻体);并讲准相似点,懂得  相似文献   

16.
类似联想是由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而展开的联想。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径渭分明、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有些时候两个事物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本质上却有着某些相同或相通之处,即事不同而理同。类似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要借助人的感情因素,并且要以比喻为基础。换言之,修辞中的比喻方法实际上就是类似联想的外在形式。用联想方法叙述描写事物,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呆板事物生动化。有些文章甚至通篇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足见其佳妙。…  相似文献   

17.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9.
比喻修辞手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在修辞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康德美学的视角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首先,比喻构成要件中的本体和喻体作为一种普遍的对象知识,内涵大量知性概念,这是比喻修辞能够普遍作用于主体,产生审美效果的基础;其次,比喻构成中的相似点以共享经验概念的形式连接了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再次,没有联想能力,本体与喻体无法联动,再生想象力在经验范围内提供联想能力,从而产生喻体,再生想象力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比喻修辞的核心;最后,比喻不是一种知识判断,而是一种审美判断,比喻修辞中知性与想象力分工与合作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二者处于自由游戏状态,这也是比喻手法如此丰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例1:井冈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贺敬之《放声歌唱》)例2: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例1有“井冈山”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