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余华书写暴力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论述人性残暴的一面、施暴的原始动因,以及余华早期对于暴力述事的近乎迷恋的偏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3.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4.
余华小说的人的悲剧命运是通过暴力和死亡的主题揭示的。他通过对暴力的冷漠的、触目惊心的书写来展示人性的本能的暴力欲望,而且暗指了这是历史暴力的绵延,是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中包含的隐形暴力。通过书写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指证一种潜在的、强大的、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而他对暴力与苦难的书写最终都指涉着死亡,笔下的人物只是被本能的欲望裹挟着前行,被动地承受苦难与厄运,等待接受死亡的宿命的安排,死本来就是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先锋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固执地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凭借其敏锐的思维、感受能力,执着地书写着血淋淋的暴力,将一切的残暴与血腥撕碎给人看。这种毫无顾忌的暴力渲染作为一个异端成为彼时文学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开创作用不可否认。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余华依然是文化圈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7.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8.
张洁和余华的创作审美走向不同,张洁是从青春和美的审美性写作走向红颜衰退的审丑性书写;作为男性作家的余华却恰是相反,他从暴力、血腥的审丑的迷恋描绘到抒写卑微者活着的伟大.这种审美走向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由于年龄的变化引起的人性的、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暴力一直是余华小说思考和表现的主题。暴力话语带来了作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同的文本体现出了对处理紧张感的态度和方式。新作《兄弟》延续了余华的暴力叙事。作家在上下部中分别阐释了两种暴力:"文革"的血腥硬暴力和现代的金钱软暴力。对于硬暴力,余华在文本中通过家庭温情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感。但对于后者作者只能不停地展示,没能找到缓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周立波的小说受到其诗人气质的影响,在书写益阳巨变时,自觉地塑造新女性形象,在地域文化的呈现中表现了真实的人性。同时,通过书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伦理化思考。周立波小说的现代性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1.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学中,儿童的出镜率很高,许多作家也都偏爱儿童视角的叙事。在余华的小说里,儿童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男孩形象的塑造上,余华的书写更深入骨髓,也更震撼人心。余华小说中的男孩常常与快乐绝缘,他们的成长岁月充满艰辛和苦难。在劫难逃的饥饿命运,无法抵挡的肉体暴力以及灵魂无家的四顾茫然让这群少年陷入一种失乐的困境。挨饿、挨打、挨弃这三种人生命运是余华对男孩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16.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的小说风格一直在不断变换,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始终在余华的写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笔下的生存景象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通过对虚拟叙事场景中的暴力与死亡进行描绘,刻画出一种无望的生存状态;中期故事被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底层小人物对于生活无条件的忍受导致了卑微的生存;后期作者的笔触深入了当下的历史处境中,迷狂时代的众生相使得生存变得荒诞至极.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中不乏写残忍故事的高手,他们各具特色。艾芜《山峡中》用温情融化残忍,刘庆邦《逃荒》用温情为残忍辩护,张爱玲《金锁记》讲述了温情转化为残忍的过程,余华《现实一种》展示了暴力的极端形式,鲁迅《药》却重在思想层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20.
在《兄弟》中,余华并没有减弱和放慢现代主义的探索的步伐,继续捍卫和坚守先锋文学的精神理念,深刻地探索并书写人与世界的尖锐对立的主题,拷问人的悲剧性存在状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余华继续书写“内心真实”和“社会真实”,并深入人的本能世界,发掘荒诞,追问人和世界的“本质”。余华的书写无疑拓展了文学表现的纬度和丰富了文学思考的向度,并捍卫了文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