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领域,是全体公民共同生活的准则。就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未来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社会公正的重要指标和内在尺度。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超越性就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虚伪性,阐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我国的公正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主义和逻辑错误的批判,分析了黑格尔关于权利-义务关系命题的实质及其理论影响,阐明了权利的根据;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论述了权利-义务互为条件的关系,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的真实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观点的分析,批评了抽象平等观,论述了权利-义务的统一是个历史的过程及其实现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许多人割裂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联系,只承认道德义务,而忽视、误解甚至否认道德权利的存在。在这些原因中,有错误观念的影响,但也和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的复杂性、曲折性、受动性、不确定性和非强制性等特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近现代社会有着必然联系。人权受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代议制民主政治所代表的层级社会体系的规定和制约。没有近现代社会,就没有人权,没有人权所代表和反映的人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要求,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政治。从市场经济来看,人权是以相对独立的、质上平等而量上不等的人为前提,处在以权利为先导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中的每一个人的权利。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人权是以个人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普遍平等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权所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类型体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7.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仅表明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表明了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职责。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是有差异的。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允许并保障公民可以做某种行为,而义务则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要求公民对国家必须履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为对立的双方各自包含特定的内  相似文献   

8.
一,债的概念和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有请求他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而他方负有满足该项请求的义务。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相似文献   

9.
普芬道夫的道德哲学从德性转向义务,开创了一种不强调德性和人性完善,而强调人与人之间避免伤害,消弭冲突,以经济交换为核心的社会想象。这一想象影响了斯密,但斯密不满于普芬道夫的诸多前提以及方法上的不彻底。他试图在弱化上帝、搁置世俗性政治权威的前提下,从充分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的角度为类似的社会结构,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以及权利关系提供微观基础。他的良心论和义务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斯密所确立的是一个以财产和正义规则为中心的陌生人道德社群。这个道德社群不是紧密的小共同体,但是人们仍然对彼此承担至关重要的道德义务。在这一意义上,斯密不是激进的权利理论家,而是在肯定权利的前提下,倡导对他人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教师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理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权利和教师义务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澳大利亚著名法哲学家佩顿指出:权利和义务是相关物,人们不可能有没有相应义务的权利,也不可能有没有相应权利的义务。教师一方面享有法  相似文献   

11.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明确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法律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一位教师具体拥有怎样的权利义务观,则直接影响其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享有。一、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的对等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应是对等的。马克思曾说:"没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这一要求,无论是从依法行政观念上看,还是从依法行政实践上看,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利,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我国是一个封建积习甚深的国家。在封建社会,身份等级关系是法律权力义务关系的基础。当官者享有无义务的权利,并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保障和扩大这样的权利,形成权力本位;老百姓有义务而无权利,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形成义务本位。封建社会的权力义务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建国后…  相似文献   

13.
教师权利和教师义务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澳大利亚著名法哲学家佩顿指出:权利和义务是相关物,人们不可能有没有相应义务的权利,也不可能有没有相应权利的义务.教师一方面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两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如何说明和发挥这个“核心”的问题上,一方面先后出现了用存在缺陷的“一分为二”命题和失范的“一分为三”命题的来表述对立统一学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对对立统一学说只停留于狭义的认识水平上,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在统一物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但没有详细地考察的“中介”范畴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确立。我们要明确地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既肯定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评价自然并改造自然,又强调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制约着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揭示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与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抹杀人之主体地位的消极无为观念给予纠偏,这无疑给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本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的本质统一,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权利、义务关系考察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本体与结构两个维度的分析,揭示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规定性。在现代社会,自由权利对于义务具有价值优先性,义务应当从权利获得根据与说明;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从受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多界定为既是受教育的权利又是受教育的义务,这主要是受宪法“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影响,这种权利义务一体化的理论,一方面混淆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关系,引起权利理论的困惑和混乱;另一方面影响义务教育立法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选择,给保护受教育权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带来困难。笔认为,站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审视,基于对“以人为本”不同维度的理解,应明确接受义务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  相似文献   

20.
何士青在《关于自由的法学思考》(载《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在法学上,自由与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自由,就无所用权利;同样地,离开权利,亦无所谓自由。自由与权利的这种关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自由构成法定权利n另一方面.法定权利寓示着一种自由的可能性或现实性。有权利,就必定有义务,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伴而生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自由不只是与权利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义务不可分离。那种不带任何义务、“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