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过多、目的不明,问题过浅、思维不足,问题太难、以师代生,重问轻评、互动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应尽量保证提问"精""巧""准",使问题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拓展性,保证问题间有层次、梯度和深度,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结合,以此保证思想品德课提问有效。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勇敢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更意味着学生的活跃思考状态和深化的思维方法与进程,表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因此,主动提出问题很重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会飞上天去的问题,这在别人看来似乎可笑的问题,牛顿提出来了,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搞了一千多项发明,也是与他从小遇事爱发问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提问精神和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和促使学生自觉能动地认真查阅各种资料,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但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提问仍然存在浅层次、低水平、形式化等问题.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并通过课堂中的有效师生问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开放型问题、将问题置于学生合理认知水平、将问题精心分类、将提问与学生回答捆绑等方式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汪高升 《考试周刊》2014,(78):119-119
在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应富有启迪性与思考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的奥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文章就地理课堂中的提问方式设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关六三 《天中学刊》2000,15(2):110-111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的提问会产生积极程度不同的反应,因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1 课堂提问的方式1.1 单一型提问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式是只要学生通过记忆、观察、简单思索便可以求得正确答案,且答案是惟一的.在应用过程中,常以下列两种型式出现:1复述型,即对概念、规律、现象等的复述.一般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聆听被指定学生的复述,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2同一型,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齐声回答,在应用中常产生加强气氛、承上启下的作用.1.2 多重型提问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增强英语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水平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提问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流利的表达,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但有时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这不但与学生的"素质"高低及问题难度大小有关,也与老师提问的策略有关。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对当前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如何进入课堂有效提问提出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笔者总结了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哪儿去了是一个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传统的师道尊严与应试教学的扼杀是语文课堂上学生不提问题或很少提问题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每天提问,每堂课提问,于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语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提问权、质疑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提问中学会批判,在提问中实现精神成长,在提问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但在课堂实践中,学生提问权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缺乏课堂提问的自觉意识、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课堂提问主体转向的实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困扰、外部权威的潜在束缚、学生自身心理的影响和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为此,我们要从赋予学生提问权力、激发学生提问意识、增强学生提问能力三个层面,来促进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积极转向。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思维的起点与动力。文章论述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更意味着学生的活跃思考状态和深化的思维方法与进程。表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因此,主动提出问题很重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会飞上天去的问题,这在别人看来似乎可笑的问题,牛顿提出来了,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齐振科 《考试周刊》2012,(11):117-117
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王华锋 《考试周刊》2014,(35):125-125
物理提问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进行,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整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本文对物理课堂提问式教学相关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想从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入笔,来解读有效教学的意涵.着重从问题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问题与学生需要,教师的提问素养等方面,对有效提问的要义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而所谓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谢来养 《考试周刊》2013,(96):58-5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问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数学课堂的提问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启发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要杜绝无效提问,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提出最优化的问题,让它成为导疑、释疑的有效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第八次课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陈文岭 《考试周刊》2014,(23):60-61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不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等方面。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解决的途径可以从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探究式的问题为主和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与学生的已有水平相符合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顾倩颖 《小学生》2023,(9):82-84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引领着学生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清楚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促成语文学习与语文知识网络的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教材内容及教学侧重,设计提问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思考,在理解问题本质的同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