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栋 《今传媒》2006,(5X):4-6
4月底,“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数十家媒体与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递交相关论40余篇。从本期起,本刊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推出“《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选登”上下两组,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2.
姜鹂  刘银刚 《新闻窗》2005,(4):27-28
如果说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新闻事件,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给观众以“信息”的话,那电视新闻评论则是以客观事实或现象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事实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观察,揭示事实的本质及所蕴涵的意义,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仅给观众提供“信息”,而且给观众以“感悟”。  相似文献   

3.
长期属于薄弱环节的电视新闻评论,在电视与报纸两大传媒间的激烈竞争中,渐渐摸索出了适合媒体特征的路数,形成了采访与评论有机统一、视像与意义水乳交融的鲜明特色。电视评论的崛起,对于不太景气的报纸评论来说,无疑是有力的冲击与挑战。电视新闻评论的代表,当推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焦点访谈”。在笔者看来,该节目的成功,一是把采访5队评论,一是以意义深化画面。从节目名称可以看出,“焦点访谈”包括了“访”和“谈”两个层次。通过“访”的过程,电视可以充分发挥音像传播的优势,把新闻事实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受众,这…  相似文献   

4.
有的报纸在改版中,把评论作为压缩对象:由各版设有评论专栏压缩到只剩一两个;定期发评论改为不定期发,十天半月难见一篇评论;有的干脆连评论部也给撤销了……大有弱化评论之势。据说,弱化评论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鲜活的新闻。遗憾的是,空间大多腾给了大案案例渲染、明星绯闻,真正鲜活、有价值的新闻还是少见。也许他们忘了,评论也姓“新”,它给读者的是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新论断、新视角……新闻只告诉读者“是什么”,评论则能告诉读者“为什么”,给读者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新的启迪,其作用是新闻所无法替代的。弱化…  相似文献   

5.
书有书评,影有影评,期刊无“评”。林林总总的 8 000余种期刊无“评”问津确也称得上是个现象,值得关注而深思。   直到今天,我国期刊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形容起来可用“很多,又很少”描述。多者指期刊种数多, 8 000多家;少者则指效益好、够重量级的屈指可数。期刊业总体实力远远“弱小”于书业、报业、影视业。但期刊业潜力大,舞台广阔,很有希望产生新的、大的突破,其前景多为业界人士看好。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期刊人继续披荆砥砺,奋力探索,另方面外力的推动也是一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期刊评论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力…  相似文献   

6.
回忆写评论     
评论是新闻的旗帜和灵魂,这是邸报以来就形成的传统。我国近代的《循环日报》主笔王韬,《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国粹学报》主笔章太炎等,都以撰写纵论国是,褒贬时事,抨击时弊的文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上世纪初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写时评,“一篇在手,倚马可待”,“笔锋常带感情”,鞭辟入里,也影响极大。延安时代的《解放日报》,社论、文章多出于陆定一、胡乔木之手,痛快淋漓,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炸弹和旗帜”的作用。毛泽东身为党的领袖,又是写文章的高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中央电视台设置“焦点访谈”栏目后,其它卫星台、省市台纷纷仿效,或以“话题”形式,或以“视点”形式推出新闻评论节目,增强了电视的可看性,拉近了电视与群众的距离,也给电视节目注入了新鲜空气和活力。笔对做好新闻评论节目有一些想法和体会,愿与同行探讨、磋商。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了从“用事实说话”向“用观点说话”的评论风格的转变。本所研究的,是“用观点说话”的直接的电视新闻评论。章界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和作用。区分了电视评论员、时评嘉宾、主持人等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三种角色的地位和要求.并对电视新闻评论中媒体立场把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李保欣 《新闻界》2005,(6):148-148,111
新闻评论是新闻性和政论性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新闻文体,它往往代表了新闻媒体的观点或方向,因而在新闻宣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中外著名政治家和报人对新闻评论的地位素来有各种各样的称誉,诸如“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是报纸最主要的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不完全的报纸”等等。  相似文献   

10.
友瑜 《新闻三昧》2008,(8):38-39
《扬子晚报》6月22日刊发一则警察因打不还手被打重伤的报道,引来多家媒体刊文评论,粗略统计了一下,计有重庆时报、河南商报、燕赵晚报、广州日报和北京晨报。笔者22日也曾就此撰文评论,却未见任何媒体刊用。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把上述媒体的相关评论一一拜读。然而很遗憾,笔者感觉,其中数篇评论已经不是评论,而变成了新闻“竞猜”!  相似文献   

11.
詹恂 《新闻界》2004,(3):52-52
十六大之后,中央对宣传工作提出了“三个贴近”的新要求,即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切妨碍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对新闻媒体的改革也就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体裁中,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信息为手段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形成的基础;而新闻评论“通过传播理性信息直接引导舆论”,是新闻形成的灵魂。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是《汕头日报》近年来精心经营并卓有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14.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与一位并不擅长为文的领兵将军相遇.谈起目前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普遍存在立意不新.人云亦云,老套程式,没有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难以启迪别人的睿智。这位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像打仗那洋.“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等。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认为把这些用兵之道“引进”到新闻评论写作中.确实能使新闻评论立意新颖.富有创造性.达到“反弹琵琶”的功效.笔者结合拜读的一些评论佳作,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新闻评论自身演变在新闻报道方式逐渐丰富的影响下,出现了评论散文化现象。新闻评论散文化有其历史的渊源,在我国报刊评论发展史上,报刊评论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立足之始就与夹叙夹议的散文体裁相融合,“形成了述评式言论的胚胎”[1]。散文化的报刊评论就是早期多样化的评论文体中的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后的新闻评论较为突出其政论性,评论对象也常局限于国内外的政治大事,尤其在“文革”期间,散文体报刊言论一度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以及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评论的内涵和功用得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16.
涂娟 《新闻知识》2007,(4):47-48
2006年10月25日,刚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毕业不久的男生高健,在北大三角地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高健称,因为一些用人单位不守信用,自己毕业近半年仍未找到工作,无奈之下才想出这一招数。高健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新京报》刊登了标题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  相似文献   

17.
一篇真正优秀的评论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要有学艺术价值。邵飘萍在新闻学专《新闻学总论》中,曾提到新闻评论写作要“简洁明快”和“含有美术之意味”,“除去记述某问题之理由见解外,其词亦具有几分动人之魅力”。“简洁明快”是新闻语体的特征,而词“含有美术之意味”,有“动人之魅力”,正反映了新闻语体和学语体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具备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场所”。然而由于众多原因,大众传媒留给公众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仿佛一下子改变了这个现状。当互联网被大众传媒看中并利用时,是其作为第四种传媒的一个重要特征。利用网络的这种互动性,新闻媒体网站创造了吸引受众的、独有的新形式——网络评论(即兴式的BBS论坛、聊天室,论坛式的评论如人民网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媒体特别是报社都是将评论与理论合在一起,称为“理论评论部”或“评论理论部”。其实媒体不仅可以考虑建立“新闻评论部”,同时,也应该建立“评论记者”的运行机制和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栋 《今传媒》2006,(5):4-6
4月底,“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数十家媒体与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递交相关论文40余篇。从本期起,本刊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推出“《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选登”上下两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