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赫金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对话理论,在他对其进行具体文本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思想.文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探讨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文本的表现及它们与对话理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当前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全球秩序趋势的演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拥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的他者认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心态将更加理性成熟且自信务实,应对国际交往问题更加自信,这为构建与世界的平等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笔者尝试运用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即镜像阶段理论,研究《李尔王》中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的自我是动态的,是随着他者这面镜子对自我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且很少有人能逃脱镜像的魔力。一开始,他者在主体的世界里是缺席的,然后随着他者的出现,主体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成长:由无知走向了成熟;由刚愎自用走向了理性、睿智。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从对立走向对话陈顺馨一“他者”: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历史命运近百年中国文化是处于一种紧张的二元对立状态的。二元对立指的是“我”(self)与另一个“他者”(theother)站在互相排斥和对抗的位置。“我”与“他者”在结构上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电影《绝境求生》选择将全球化语境下社会转型期的国企变革作为拍摄题材,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电影叙事中所呈现的人和时代的对话、企业和时代的对话、人和企业的对话以及人和自我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本文将从小人物命运与自我价值探寻、企业命运与个人主体关联、真实重构与纪录片命运叙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与这个变迁中的时代、转型期的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展开一场真实对话,通过对这部纪录片的分析解读,尝试探索纪录片的命运叙事。  相似文献   

6.
《绿皮书》作为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引起了艺术界与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影片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本文以他者理论分析作为双重他者身份存在的黑人音乐天才谢利博士,并通过谢利博士的遭遇引发对于他者身份的思考。谢利博士对自己周遭环境的回应展示了作为他者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他者在充满社会、文化、权力压制下做出的集体反抗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关企业文化的著作、文章可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写企业文化的财经小说并不多,而把一位著名学者的企业文化理论公式写进小说,就更为罕见.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文化行吗>就是这样一部现代财经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刘振宇同吴鸿秋讨论企业文化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他(指小说主人公刘振宇)翻开封面上写着<企业文化学习指南>的资料本,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两个简单的公式,即企业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以自我、爱欲、复仇等为主要基调,旨在向读者展现人类在爱情伦理关系中的无知无助,尤其是女性在伦理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列维纳斯倡导的伦理观把爱视为伦理关系的根基,强调他者的不可知性和他异性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对他者回应和负责的重要性。只有无我的以他者为中心、对他者敞开心扉、充分尊重他者,才能让爱的伦理关系存在并延续。本文将借助列维纳斯爱的伦理,详细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三位主要人物对爱的不同处理方式,找出导致三位主人公之间伦理关系破灭的原因,探讨导致主人公的爱变扭曲直至消失的原因,从而更深层次地再现托马斯·哈代这位文学巨匠想向读者展示的真正的爱情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吕西斯篇》中的对话被称是"最迷人同时也最让人困惑"的对话之一。笔者通过梳理《吕西斯篇》的对话,就三个最迷人的困惑之处展开讨论:谁是我的朋友、对立相属成为朋友、同类相吸成为朋友。重点区分爱者与被爱者,涉及好人坏人与友爱的关系。通过以上梳理和讨论,探究友爱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废名的小说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传统可以说是由废名奠定的.他的代表作<桥>犹如一首诗,充满了诗化的意境.<桥>诗化的意境表现在:描摹精练浓缩而又意味深长;以文作画,富于诗情画意;联想丰富,对话跳跃性大,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精心构制的唯一一部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本文拟从他者的身份界定、中断的认同之路、自我的消解与迷失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知识对希刺克厉夫进行异族形象分析,以求更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剖析作品体现出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孙红林 《文化学刊》2009,(2):160-163
巴赫金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中,对话的论述相当重要。巴赫金将对话以“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的形式展开诗学的阐释。两种对话分别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色两方面表现了复调的艺术。理解对话理论,以文本为中心展开阐释是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小说 (文学 )的对话关系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这一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展开 ,这一对话模式的历史时性变动结构出无数经典性的人类文化精品 ,激发起无数学者的思想活动 ,对小说 (文学 )与历史对话关系的探究 ,因而也就具有着有意味的魅力。特别是当我读完路文彬的博士学位论文《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 :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 0 0 3年 7月版)之后 ,更是对历史与小说的亲和关系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显然 ,路文彬的研究触及的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课题。我们知道 ,中国当代小说历…  相似文献   

19.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