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烛照之下,以韦利、孔理霭、茹特、闵福德等西方汉学家为代表的语境批评派基于现代科学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打破传统易学的藩篱,把《易经》放入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易经》的诠释和翻译上作了去德教化和去经典化的处理,从社会经济、祭祀活动、部落战争、奴隶与俘虏以及肉刑等方面再现了卦爻辞所记录的原始社会的古朴风貌,在《易经》的译介上走出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十三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译介了《易经》。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与柏应理是西传《易经》的首批西方学者,他们开索隐之先。由于思维差异、宗教政治、宗教训练与汉学发展的原因,其后的译介者分为两派,白晋等人将索隐式翻译推向极致;刘应等人的翻译则基于文本。《易经》的译介源于传教之需;对《易经》的索隐起于良善,见于亲和;索隐派的思考出自内心,源于信仰,流于争议。这些耶稣会士客观上把中国的群经之首推向了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4.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管理的艺术之道为舞台表演艺术管理提供深厚的行事圭臬。本文以易学文化为根,挖掘《易经》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表演艺术管理不同维度间融合、平衡的深远意义。旨在将中国传统思想根种于文化艺术的门庭里,实现表演艺术各个领域和谐良性运转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职业圈》2008,(19):102-102
《易经》是一本帮助人们解除困惑的智慧之书。古往今来,解读《易经》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书独辟蹊径,不做卦象分析,不做风水解读,而是着重探讨《易经》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诠释三题     
在中国历史中寻找类似西方的诠释传统 ,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东海西海 ,心同理同” ,可能“诠释学”真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 ,因为无论什么思想和知识的传续 ,都有一个被记忆、被理解和被诠释的过程。何况 ,中国本来不仅有经学 ,有历史悠久而且权威的经典注释 ,还有被称为“疏”的对注释的注释 ,就连历史著作和诸子之书 ,也都有各种并不仅仅是疏通大义的注释 ,像裴松之和刘孝标对《三国志》和《世说》之类文献添加资料的注释 ,像玄奘和章太炎对《唯识三十颂》、《齐物论》之类经典进行大义分析和阐扬的注释等等 ,在习惯于依赖古…  相似文献   

11.
魏水华 《文化交流》2017,(12):77-79
正很多外地人对富阳的了解,最早可能来自于三国吴主、富春人氏孙权。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阳的千余年历史。再往前细究,秦王嬴政年间,已经设置富春县。这段《史记》上的描述,是大部分人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富阳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献记载。日前,一个考古项目,把富阳的历史拉长到6000年。意外之喜:六千年的考古由来发现考古遗存的地方叫"大源",  相似文献   

12.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3.
杨时的易学,在程门弟子中水平最高。其易学论述,一是《易说》,保存在《大易粹言》等书中,一是《语录》、《文集》中的相关议论。从解《易》的思想来看,他受到了二程天理观的影响;其解《易》的方法,也多与《周易程氏传》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杨时就仅仅是二程易学的复述者。事实上,杨时易学展现出了"程—朱"主流脉络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杨时易学在一些主要的概念如易、神,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死观方面,都受到了张载的影响,并与佛、道有丰富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海外书情     
<正>《丝绸之路:一个新的历史》The Silk Road:A New History瓦莱丽·汉森著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作者瓦莱丽·汉森(Valerie Hansen)是耶鲁大学中国和世界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发现,出版过《开放帝国:中国1600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中的谈判》《在世界历史中航行》等论著。该书通过对丝绸之路新近考古发现的描述,试图增进人们对这条贸易路线的理解。作者认为,丝绸之路应与希腊罗得岛太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中,《易经》可算是最古老、最深奥、最富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了。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谓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皆可引以为说”,到今天不绝如缕的“《易经》热”,都说明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深深地埋藏着一个难以化解的“《易经》情结”。这一情结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的政治疆界,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其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在韩国的国旗上就可以看到“太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文献和《算数书》看出入相补原理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本文首先给出判断古人是否认识出入相补原理的关键所在 ,然后引证大量传世文献并利用考古文献追溯中国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作者认为 :它在先秦时代肯定已被认识和应用 ,并被用于获取现传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算数书》等数学文献中的一部分数学方法。出入相补原理的最早应用应不晚于春秋 ,甚至还可能是在更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经典讲解《易经》。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本文根据曾教授的讲演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8.
《周易本义》是朱熹对《易》的注解,朱熹主张经传分离。易经为卜筮之书,朱熹反对当时重义理而轻卜筮的学易风气。这并不代表朱熹不重视义理的阐发,在《周易本义》中朱熹致力于回到易经本身的同时,融入了当时理学的思想对《易》进行解读,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乾卦作为《易》中至关重要的一卦,与君子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对这一问题的明晰阐述对君子的人格塑造以及现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座失踪王陵的发现——中国文物与考古选集》(英文版)一书是许多文物考古专家所写的文章结集。这些文章集中介绍了中国文物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如:辽宁营口金牛山的发掘,广州汉代南越王  相似文献   

20.
一舟 《文化交流》2017,(2):60-62
正《窑火长红——浙江古代瓷业》、《元代龙泉青瓷的贸易与新安沉船的相关问题》、《水下考古发现的龙泉窑青瓷》、《在印度喀拉拉邦发现的浙江瓷器》……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导秦大树教授,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