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明代岭南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图书事业的发展情况,着重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岭南文化脊柱的形成、西学东渐的发端和岭南出版发行业及藏书事业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明代抄书活动兴起与繁盛的社会与人文根源,简要总结了明代抄书的基本特点及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3,(11):57-59
<正>本书以广州地理地貌、城市营建史为背景,截取了广州城市史的几个阶段,在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上,讲述当时的代表性史实(如十三行的变迁),展现不同时期的广州城风貌,描绘这片岭南先民繁衍的肥沃之地不断壮大的历程。作者具有丰富深湛的历史及地理学术背景,结合多年行走岭南名城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人文、地理、风物融为一体,展示了凝聚于岭南地区市镇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4.
对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如何进行特色馆藏建设进行了研究。一要从学院的体育专业特色入手,围绕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体育特色馆藏体系。二要承担起"扬岭南体育文化"的重任,保存、传承、弘扬岭南体育文化,建设岭南地域体育特色馆藏,服务于岭南地区经济社会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岭南地区是近代最早和西方文化接触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文化,在装饰设计风格上,既保留了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增添了西式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徐燕琳 《文化遗产》2016,(1):137-149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代广东海防三路的划分时间、过程,前人多止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认为始于嘉靖末年。新近鲁延召打破以往的认识格局,认为广东海防区域的划分始于元末,为刘鹗所提出。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认为元末说值得商榷。郑若曾虽提出了三路划分的设想,但基于种种原因,其设想之真正实践乃经历了由二路到三路的复杂过程,至万历四年(1576年)才得以实现。在分析海防分路形成时不仅要考虑到其与明代岭南地区陆海防御重心时空格局的密迩关系,同时亦有必要将海防分路置于同北部边防分路比较的视野下考量。故此,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对相关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区,古有南越、岭南、岭表、岭海、岭外、粤东诸名。僻处南疆,远离中原,交通困阻,地域相对封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荆楚地区相比,发展缓慢,显得比较落后。直至唐宋之际,岭南还是被视为“南蛮”之地。然而,岭南同时又是特别开放的地区:一  相似文献   

9.
王琴 《青年记者》2017,(2):68-69
与岭南文化相关的电影,既包括广府地区出产的电影,也包括其他地区出产但是反映岭南文化特色的电影.广义的岭南包括现在的广西、广东、福建、海南、香港、澳门等地,狭义的岭南现主要指广府地区,即广东珠三角区域.广东地处岭南滨海一隅,作为较早对外开放的港口,海外交流频仍,开风气之先,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极具地域特色.岭南文化丰富了影视作品的题材和视觉表现,同时影视剧也传播了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10.
对于明代广东海防三路的划分时间、过程,前人多止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认为始于嘉靖末年。新近鲁延召打破以往的认识格局,认为广东海防区域的划分始于元末,为刘鹗所提出。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认为元末说值得商榷。郑若曾虽提出了三路划分的设想,但基于种种原因,其设想之真正实践乃经历了由二路到三路的复杂过程,至万历四年(1576年)才得以实现。在分析海防分路形成时不仅要考虑到其与明代岭南地区陆海防御重心时空格局的密迩关系,同时亦有必要将海防分路置于同北部边防分路比较的视野下考量。故此,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对相关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晓传 《兰台世界》2020,(3):123-124,89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渐建立中央政权,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较完善的地方官学体制,无论学校建立、生员招生,还是教官选拔、教学管理和考核等,都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为清前期盛世出现奠定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隐患,为当今教育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史·本纪》中存在月份记录缺失、重要事件被漏记、对自然灾害等一些实情记述过于简略等诸多问题,本文试以《明实录》等档案史料为参照,来探讨《明史·本纪》中的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南阳书画表》是晚明一部重要的艺术专科目录,著录了韩世能、逢禧父子收藏的元代以前的书画珍品。同名目录有两种,内容同中有异。学界一直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位不同的编撰者:张丑、茅维。但通过对该表今存版本的调查和校勘,可知张丑是唯一受聘于韩氏的鉴藏、编目家,所谓茅氏《南阳书画表》系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出版科学》2012,(4):101-104
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颇为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史钞类图书的产生是抄撰著述方式的余绪,也是史学著述方式由繁冗趋于简省的必然结果;明政府以史辅经的伦理教化意图,对史钞类图书的出版起了导引、促进作用;科举考试的现实需求刺激着史钞类图书的编纂、出版;明代尤其是中后期史钞类图书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也得益于图书生产市场化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5.
张懿德 《档案学研究》2021,35(2):144-148
《海防纂要》是由明末名臣王在晋任职浙江提刑按察使期间所编纂的一部全面介绍明代海防的专题著述。《海防纂要》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该书在继承《筹海图编》《筹海重编》等旧有海防史籍相关记载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旁搜远绍,内容丰富,编排合理且详略得当,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是王在晋档案文献编纂意识的集中体现。王在晋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及其编纂意识对当下档案文献编研工作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玥 《档案学研究》2022,36(6):144-148
《钦录》是明太祖管理佛教事务的圣旨敕谕汇编成册的文书档案,藏于南京等地各大敕建寺院。万历年间,葛寅亮将南京各寺《钦录》汇总成“《钦录》集”,编入《金陵梵刹志》中,使之得以保存。《钦录》的编纂可追溯到洪武六年开设的钦录簿制度,并直接受到其“钦录圣旨”“编类为书”原则的影响。因洪武初年僧司还未设立,《钦录》的记录主体实际上是各大寺院而非官府,这导致禅、讲、教等不同类型的寺院所藏版本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和其丰富的内容可补充《大明会典》记载之不足。《钦录》档册体现了明初佛教管理制度化的特点,对研究明初佛教史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我国私家藏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大藏书家;而其书目编制之繁盛也足令后人为之注目。文章主要从明代私藏书目编制的状况、特点及其功用等方面进行考述,以期对明代私藏书目编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剖析。  相似文献   

19.
终明一代,由于黄河河患接连不断,从统治者到普通士人对黄河河患的防护和治理都非常重视,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治河的著述。这些著述的产生还与国家职能的行使、学术的内在发展有密切联系。编撰形式灵活多样,记载内容详细,并反映了丰富的治河理论,对当时及以后的治河活动具有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明代史学走向社会深层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明实录研究》未能将现存的吴廷燮写本《明实录》作为一个重要的版本加以研究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抄本《明实录》中卷帙较完整的一部,多数抄自内阁明清档案,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