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料的公布,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利于推动徽商会馆、公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  相似文献   

3.
档案所见1906年上海地区的书局与书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十二年(1886年),经著名书坊扫叶山房执事朱槐庐等人倡导,依照苏州书业旧例,上海地区成立了首个书业同业组织——崇德公所,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组为“上海书业公所”,会员以经营木刻及墨色石印业为主。公所对于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利益、增强其行业竞争力,乃至推动整个申城出版事业的发展,均曾发挥过十分积极的意义。1906年3月21日,上海书业公所在《申报》首版刊登了一则“紧要广告”,文云:本公所接准商务总会来函,嘱将各同业牌号、经手人大名、台篆以及开设地址、门牌号数、有无德律风,详细查明,分别开单呈报总会,以便汇…  相似文献   

4.
会馆、公所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其萌芽至少在宋代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会馆、公所已相当普遍.美国学者罗威廉把会馆、公所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同乡类,二是同业类,三是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20世纪初,这三类会馆、公所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即新型同乡和同业组织演变.同乡类会馆、公所被同乡会代替,同业及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团体为同业公会取代.同乡会与同业公会不仅与传统会馆、公所的职能不同,从制度层面比较,也有根本差别,这种差别蕴涵丰富的时代信息,是20世纪初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以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为考察重点,同时对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在漕运时代结束之后,常州运河经济以豆、木、钱、典为四大支柱,其中以木业最盛,居四业之冠,在江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伴随时局起落,木业几度兴衰,为常州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今仍保存有临清会馆、未园等常州木业的相关遗存,是常州木业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一、工商团体概况凭籍宋元以降逐渐兴盛起来的商业和手工业,上海在明清时期已成‘’东南都会”,1842年开埠以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工商百业随之发达.遂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就目前所知,至少在清初,上海就有会馆公所出现。这些会馆公所,有些是地线性的,有些是业缘性的。业缘性者固然是一种行会,成为后来同业公会的前身;地缘性的,由于主要成份也是商人,视为同一地区的商人团体也未尝不可,后来逐渐向同乡会方向演变。通常,人们认为顺治年间创立的关山东公所是上海最早建立的会馆公所,由此可知在广东、浙江商人相继在上…  相似文献   

7.
上海木业同业公会的近代化--以震巽木商公所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全市性木业同业组织主要有两个,即成立于成丰八年(1858年)、以经营国产木材为主的木商公所和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营洋木业为主的震巽木商公所(又称板木公所)。这两个公所都出现在上海开埠以后,并在国民党政府实行《工商同业公会法》时,分别被改组为新式同业公会而继续共同发展。它们的诞生和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工商业团体逐步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9.
许静波 《新闻大学》2012,(3):136-146
上海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中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书局是构成上海书业生态坚实的基础。光绪十三年(1887年),浙商何瑞堂开设鸿宝斋书局于上海英租界,1956年方才停止营业,历时69年。该局可按经理人的更替,划分为三个时代:沈静安时代、乌仁甫时代和丁方定时代,而这三个时代恰又对应了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繁盛、衰落与终结。以石印书局为主体的书业公所是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同业组织。作为创建者之一,鸿宝斋一直在书业公所中拥有较高地位,并为维系公所的运作和发展贡献颇巨。  相似文献   

10.
常州运河历史悠久,常州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常州运河开凿疏浚史。泰伯、仲雍、吴王阖闾、夫差、范蠡、春申君黄歇等都为先秦时期常州地区的运河开凿和疏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荟萃八方文化精髓的会馆--会馆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12.
宁波在上海的同乡会馆称“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列强扩张,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纪念地. “公所体裁已全部具备”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早在秦代,商贸活动就已相当活跃.到了唐宋元三朝,宁波港更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每天,来自各国的商船带着异域特产从远方驶来,而那些装满瓷器、茶叶和丝绸的大船,正鼓起风帆整装待发.  相似文献   

13.
白杰  小田 《出版参考》2006,(3):53-53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14.
<正>行会组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在封建时期卑列于“四民之末”的工商业者来说,传统行会组织如会馆、公所等有着特殊的保障意义。晚清以降,中国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民主运动大发展。在很多行业内,不同类型的学会、协会、联合会得以大量成立,许多传统行会组织也逐步向同业公会转化。所谓“人群进化,会社日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内以谋同仁之利益,外足以御强力之侵凌,凡百皆然,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四明公所是居留在上海的宁波人的同乡会馆,始创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最初设在上海县城北门外,仅用于停放和埋葬在沪逝世的宁波人的棺柜。嘉庆八年(1802年)建立正殿,供奉关帝,始取名“四明公所”。此后随着在沪宁波人的增多,公所规模日趋扩大。上海开埠后四明公所曾与法租界当局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发生流血冲突,酿成江惊一时的“四明公所血案”。宁波显的上海人自成群落,对上海的社会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多有贡献。作为在沪宁波人活动中心的四明公所,也是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位使者。研究四…  相似文献   

16.
~~同业公会是由相同或相关行业的工商业企业为谋求和维护共同利益而自发组成的地方性的工商业行业组织,民间性、共利性自律性为其基本特征。其主要职能是:研究行业的生产改良和发展事项;协助进行同业之间原材料、技术的合作事项;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增进同业之共同利益;调处同业纠纷和劳资纠纷等。我国工商业行业组织最早出现于商品经济和市场较为活跃的唐宋时期。到了明清,工商业行业组织大多以会馆公所的名目出现。据《无锡市志》记载,晚清同治三年(1864年),无锡生面饼业成立同业公会;同治八年(1869年),无锡面饭业…  相似文献   

17.
同业公会的历史可追溯至传统的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步入20世纪后,曾经作为上海等重要沿江城市经济活动的“宠儿”的同业会馆、公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法国一位研究近代中国经济问题的资深学者曾指出,传统的同业组织并没有提供一条通向近代辛迪加的道路。当时一种更新的经济组合体制正被工商界的精英们所期待着。这种经济组合体制可为实现更为广泛的目标提供一个组织基础。于是,与近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工商业团体——同业公会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北京会馆的修建与活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谓“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类皆建馆,以资憩息;而商贾之业同术设公局以会酌事谊者,亦所在多有。”据学者的调查统计,清代北京外城,有大小各类会馆共计392处。这些会馆,多数是为招待各地应试举子和来京官员、士绅而设的乡缘试馆,如湖广会馆、番禺会馆等,一般由在京官员捐资兴建,或京官外放时将私宅捐献改建而成,也有的乡缘会馆是由本籍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士如达官、新科贵人等牵头筹资建造,并得到本籍地方官员和工商业者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会馆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同业关系而建的业缘商馆,如长春会馆、河东会馆、仙城会馆等,多由本籍、本行业的工商业者集资兴建而成。  相似文献   

19.
苏州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丝绸产业十分发达,行业分工细致,先后成立云锦公所、霞章公所、丝业公所、丝边公所等行业组织.传统的纱缎庄均是商界实力人士开办,专办丝经及组织纱缎产品的生产(发给机工织造)、销售,其行业组织叫云锦公所.那些无力自备丝经,而是向缎庄领取丝经,承揽织造,甚至不能向缎庄揽活,只能佣织“计工受值者”,即进行生产的机户们也成立了行业组织——霞章公所.除此之外,在苏州丝绸界还有一个叫“现卖机业”的行当,介于两者之间,又不同于上述两个行业,准确地说是包揽了两个行业的活,他们既组织生产者,又是产品经销商,通俗地说是自产自销,属于小本经营.在公会、公所纷纷成立的年代,他们希望成立自己的组织——文锦公所,目的为“维持同业,以图永久”.  相似文献   

20.
这里公布的北京外城前门右侧会馆调查表,藏本馆民政部档案全宗,原为民政部民治司户籍科存档.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政部成立,下设民治司、内外域巡警总厅等机构.民治司为了解民情,颁发了各种调查表,令各地有关衙门填写.这份会馆调查表,即为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经过调查后,对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所有会馆的名称、所在街道门牌号数、会馆管理人及其职务、住址一一填写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