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5期)刊登了吴丽娟老师《试谈〈论积贮疏〉中的几处注释》,笔者对其第二点关于“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认识有所不同,现表述如下。该文认为,平民百姓无爵,拥有爵位的是朝廷的官员,而不是注释中的“百姓”,所以,认为卖爵的是朝廷,“请卖爵子”应译为“朝廷出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出卖子女(来度过日子)”。而不应该像课文那样作注:“(百姓)用爵位和子女换钱(以度荒年)。”汉朝百姓到底有没有爵,我们查阅一下记载汉事的古书可获知。《史记·孝文本纪》:“有司皆固请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  相似文献   

2.
1981年“五四青年节”,马加爵(以下简称马)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这个孩子从小学习优秀,寒窗苦读12载,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南地区很有知名度的云南大学。如此天之骄子,承载了整个家族,甚至所有乡亲的希望。从他的名字中,加爵(加官进爵)即可见一斑。谁会料想到这个全村唯一的大学生一手策划并实施了震惊全国的“2·23特大杀人案”。平心而论,我认为在媒体上公布马的家信很不人道,可出于好奇和对他的同情我还是读了起来:“‘人穷志不穷’这句话从小就读过,但是我一直没有将它引进到我的信念里。”读到这句话,我震惊了:这个孩子有过积…  相似文献   

3.
<正> 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高中语文第四册给“请卖爵子”作注云:“(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我们认为,此处是“民”卖爵,而非朝廷卖爵,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4.
马加爵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他的爸爸马建夫对儿子的希望是“升官加爵”。作为寒家子弟的马加爵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2l世纪,这个理想是合理的,更是崇高的。当不具备更多的社会资源时,通过智慧来达到理想,相对于需要“第一桶金”的经商和变幻莫测的仕途来说  相似文献   

5.
《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爵”字,在文中当“爵位”讲,不是容器。但它是从“容器”衍化而出的引申义。“爵”的本义是“礼器”,古代祭祀时要斟酒,爵,就是盛酒的容器。朱骏声说:“凡酒器亦总名曰爵。”这恐怕是从广义的角度说的,一般地说,爵在古代的用途,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跟常见的酒杯是迥然不同的。(如下图) 爵字的钟鼎文作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将《论积贮疏》中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解释作“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以收钱财的制度。”这种注释,只不过是就文猜测,并非作者的原意。首先,从句子的主语上看,“请卖爵”的主语是“民”,而不是“朝廷”。其次,从史  相似文献   

7.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8.
轰动全国的“二-二三云大惨案”,以杀人罪犯马加爵被判处死刑而尘埃落定。然而,关于这个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马加爵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马加爵不健全性格形成的原因。回想起2002年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以及从近来报端披露的在大中学生中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案件,我不仅想问,在这些案件中,作为学校、  相似文献   

9.
自问     
这一期我们策划了“马加爵现象”这个话题。这恐怕是当代校园、当代青年乃至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马加爵只是一个个体。然而,在这里,我们十分不想却又不得不用上“现象”这个词。一个事件,一旦发展成一种现象,它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做这个话题,绝不是来哗众取宠,更不是随波逐流。我们是想唤醒每一位大学生,每一名当代青年,每一个社会中人,请大家自己都反思一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马加爵现象”的发生都做了什么。当我们只顾为一己之私奔波忙碌,而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时;当我们心中只有“人人为我”的意念,而毫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和官制相辅相成的品级和封爵,在秦代就已大致成型。秦代官制有“官”、“爵”、“秩”,以“官”定职掌,以“爵”赏功劳,以“秩”定等级、计俸禄。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秩”演化为“品”、“阶”,“爵”曾演化为“勋”、“爵”)。品、阶、勋、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古代历史时,也需要对它有概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范蔚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谓“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后来生息繁衍,布居鄂西南清水(古称夷水)流域,五姓推选巴氏之子为廪君,“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廪君制度,于是,“据捍关而王巴”。这支太皞(即伏牺)族风巴姓的兴起时间,约在商末周初,《探微·乚篇》已有详论,这里不赘述。秦灭巴蜀以后,“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按:秦自商鞅立法,民有战功,即赐以爵)不更(改),有爵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文,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  相似文献   

12.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13.
马加爵杀人逃亡28天后,终于在海南三亚落网。据有关媒体报道,马加爵从小就是一个沉默乖顺的孩子,5岁就懂得体贴父母辛苦,煮好稀饭,盛好等他们回家;初中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还把一个中等班级带成了全校最好的班级;高中时期曾因迷上武侠而成绩滑落。后来仅用半年时间苦学就一举中的,而且名列前茅;大学时生活俭朴,从不开口向父母要钱。然而,这个“天之骄子”却锤杀了四名大学同窗,也毁灭了自己。这个恶性事件,给五个家庭带来了悲剧。马加爵的犯罪,是他严重人格障碍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马加爵忽略的一个必然。透过马加爵…  相似文献   

14.
是谁卖爵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贾谊《论积贮疏》里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一句,课本的注释是这样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是朝廷卖爵,还是百姓卖爵,值得商榷。《汉书·食货志》里,是这样注注释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如淳曰:  相似文献   

15.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16.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春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5月16日,江西又发生了一大学生提刀砍死、砍伤数人的悲剧。以我们的评判来看,初中获全国奖励的马加爵,以高分进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无疑属于“优生”,但是“问题优生”。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一个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优生”的关注。近年来,“差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引起了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以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制度为考察重点,恪守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该时期燕国的官僚机构(官职、爵秩、俸禄)和封君制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贾谊文中的“请卖爵子”一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试从语言文字规律和历史制度本身的演变情况着手,对这句话进行考释。“请卖爵子”的主语是老百姓,而非官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