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巢阶段退休期家庭体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退休老龄人口的体育健身是我国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退休回归家庭,因此,家庭体育足其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退休期家庭体育的特点:体育健身已经成家庭的重要需求,家庭体育成为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退休期家庭体育的价值表现在:促进健康老龄化,推动积极老龄化,构建和谐老龄化,实现老年人的自由发展.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是:从家庭体育人手建立起自由发展观,对共同的参与体育活动进行经常评价,把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起来,以促进构建我国已经老龄化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区体育是老年人进行体育运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社区体育对健康老龄化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可以提高老龄人生理机能,满足老龄人的精神需求,改善老龄人的人际交往,增加老龄人的社会参与等,但同时社区体育对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关心、关注老年人居住生活状况,是小辈们义不容辞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文章主要在住宅空间设计中考虑老龄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提高老年人在住宅的适应性,探索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老年教育:世界性共同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龄问题是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健康老龄化需要终身教育来配合。作为老年教育主要形式的老年大学,在我国自1983 年创办以来,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社会的认识尚不统一,老年大学的任务、性质、内容等基本问题还在争议、困惑之中。 1999 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国际老年人年到来之际,探讨发展老年教育问题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老龄人力资源是宝贵资源,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发适合老龄人力资源从事的产业和职业;开发服务老年人的产业。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有着现实意义。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李建攀 《成人教育》2022,42(1):16-21
西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经历了消极老龄观向积极老龄观的演变,衍生出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及积极老龄化四大理念。理念之间联系密切:成功老龄化是西方老龄化理念的初始探索;健康老龄化是对成功老龄化的内涵修正;生产性老龄化驳斥了健康老龄化的消极老龄观;积极老龄化是西方老龄化理念的集大成。我国老年教育可在老龄化理念嬗变的启发下寻求发展:从身心娱乐性教育向素质发展性教育转变;从满足学习需求到保障学习权利;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到提升老年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速度是世界之最,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解决当前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实现让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是根据"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新时代老龄工作方针,推进老年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社会协同网络,加强互联网+融合,拓展课程资源开放,推动养老服务合作,构建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人教育一方面提升老年人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老龄人群更好地参与社会。然而,目前我国在老龄化社会趋势下现代成人教育存在政府、学校、老年人自身等方面发展定位的缺陷。为此,要积极反思并找到符合当下老龄化趋势的成人教育发展定位策略:树立新的成人教育发展、健全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专职师资队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老年人自身发展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兴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人继续教育,既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兴办老年大学的意义人口老化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每届联合国大会都讨论过老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者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我国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延长。但随之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生育率的下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以及家庭结构的演变.使得“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这也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空巢”家庭增多的成因.着重阐述其面临的凸显问题,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空巢”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给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一个深刻、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人口老龄化特点入手,着重在经济、社会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呈现加剧发展态势。老龄化工作的一个核心要点是如何健康、科学养老。通过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等手段,构建一个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极化老龄服务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化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使健康老龄化成为社会养老的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是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维系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对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和伤害,人类正步入 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共存的后大流行时代。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虽然多数国家和 地区采取了关闭学校等措施,但我们仍积累了统筹防控疫情、线上授课、国际合作等诸多“停课不停学”的相 关经验。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教师和学生对基于人工智能的线上教学以及人工智能在现场教学 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以及由此诱发的种种心理与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适用于工业社会的制度 化学校教育系统本身的封闭性与知识训练模式。在后大流行时代,亟待反思教育的本质,确立儿童(学习 者)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建构基于智 能技术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学校-社会-家庭多元互动的社会化教育生态 系统,从根本上变革学与教的范式,形塑融合学习、创新与体验为一体的教育生态机制,同时,着力破解教育 生态不均衡难题,营造个体与区域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和迅速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制定中长期的人口发展规划,建立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适时提高劳动年龄的上限,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作为一种美学概念,它普遍存在于文化艺术、工艺制造、工程建筑、自然生态中。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学概念,普遍存在于家庭关系、社会发展、国家与地区的关系中。中外思想家的和谐学说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原料与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两种和谐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该关注三项基本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导引政治方向、提供政治动力、营造制度环境、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偏差等心理健康问题基础上,提出灵活多样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进网络明建设,是我国网络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高校一定要防止有害信息侵蚀,为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环境。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多因素的产物。家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女性个人都是有害的。因此,消除家庭暴力,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