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封白宫来信及与克林顿两次握手。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有不少由段棋华从美国搬回来的洋货,最珍贵的大概要数那封嵌在精致镜框中的白宫来信,这封信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7月15日在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开业后不久写给段棋华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查理·?..  相似文献   

2.
见到段祺华,是在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举办的一次留学回国人员聚会上。 段祺华何许人也?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创建人,现在的负责人。 就像在北京一提到留学生,人们必然提起陈章良一样,在上海,一提到留学生,人们也必然提起段祺华和他的律师事务所。 1992年段祺华已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做得很有成绩。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教育官员动员他回国办律师事务所,但据段说当时他只能被当作华侨、归侨来对待,前景如何,不好预测。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给无数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自信,一种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个人能力,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自信———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人的的确确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4.
叶肖华到苏州大学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一周给学生上两节刑法课,相对而言,时间上还比较自由。到苏大后,他感觉自己在心态上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更加成熟与稳重一些。他的目标是要考上博士。当初硕士毕业时有不少选择,之所以到了大学,想的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氛围和环境会更好一点。这一年里,他把自己的精力剖开来,放在了两件事上——考博和教学。也常会有人请他去外面的律师事务所兼职,给人讲讲法律方面的课,收入也颇为丰厚,但他都没有心动。  相似文献   

5.
高大健壮,又安静文雅。这是年轻的学者伊利克。如果问他是哪国人,问题顿时就复杂了:父亲是比利时人,母亲是德国人。加拿大出生,巴西长大,在巴西上的又是美国学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走到哪儿都被当成外国人”。不过下一步,他肯定是个中国人,因为他和中国情缘弥深。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7.
教师“弱能”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天。某学校教学楼内。靠近大门的一个教室里温暖如春,学生正专心学习。可是,就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一名男同学却正在靠近楼门的地方笔挺地站着。一阵寒风袭来,他不由自主地往里边躲了躲,但随后他就被自己的这个动作吓坏了,他迅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同时紧张地向教室里张望了一下———还好,正忙于讲课的老师没发现他的“越轨”行为。“吁———”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原来,他是个正在被罚站的学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快下课了,可是那位老师仍然没有叫这个学生进去的意思,甚至,她连看都没看一眼这个被遗忘的角落。这名同…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国际夏令营活动中,笔者对一位辅导员进行了采访。他告诉笔者,在与美国孩子的相处中,发现他们胆子特别大,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路险,也不怕昆虫、野兽。美国孩子对陌生环境适应性很强,说话爽直,善于交际,遇事有自己的主见,敢想敢闯;外出一般不需要大人陪伴,能独立处理在外面遇到的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在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我问那位辅导员,其他国家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他告诉我,主要是美国家长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精神,以及在各种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马不必骐骥     
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有一个弟弟叫马克·恩德桑乔,就在中国的深圳打工.他这个弟弟在中国深圳已整整生活了六年.在深圳,他自己开了个木屋烧烤店,靠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在这里,他这个"洋打工".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爱上了中国文化,他还娶了个美丽的中国女人当老婆.他常常对人说,他就是半个中国人.看得出,他对这片热士的眷恋和爱慕.  相似文献   

11.
我到底是谁     
我是谁?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我到底是谁?很多时候我真是不明白。在美国小朋友眼里,我是个中国人,我的皮肤是黄的,我的头发是黑的,我会说汉语,我还会写几个中文字。还有我的功课好,是个书呆子。可我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倒像个美国人,我讲地道的英语,我不肯学中文,我读书不用功。他们老说我就像香蕉那样是黄皮白心,外面看看是个中国人,可骨子里却是个美国人。我到底是谁,很多时候我真是不明白。我是中国人,当然啦,我是中国人!我的爸爸妈妈是从上海来的,我生在上海,4岁时才来美国。我喜欢是个中国人,真的,中国很大,也很神秘。老师上课讲到中国…  相似文献   

12.
王建柱 《高中生》2009,(17):10-10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年轻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年轻人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决不能放走这个中国人,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相似文献   

13.
回民作为一个秉持异域情结的群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国家和社会精英创造了公共秩序,并使得这一秩序渗透到了回民社会中。附和、顺应的策略方是回民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求得生机和延续的关键。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中,回民让自身竭力融入国家创建的公共秩序之中去,并分享国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民族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纸飞机     
一墙之隔的两个屋子里,住着两个人———小巫婆和小男孩托比。有趣的是,小巫婆和小男孩托比并不认识。小巫婆脾气不好,这几天又正好被关在屋里准备第一次试飞练习。如果她不能通过这次练习,就不能拿到扫帚,也就没办法去外面的世界飞翔。所以,她很用功地练习着,一边飞,一边念着咒语。在墙的那一边,小男孩托比的桌子上摆满了剪刀、纸、胶水、彩笔盒等工具。他正在为自己最要好的同桌艾梅做生日礼物———最漂亮的能飞很高的纸飞机。他要给艾梅一个惊喜。这几天,托比一直忙着做纸飞机,隔壁小巫婆练飞时弄出巨大的声响,他也听不见。有趣的是,小…  相似文献   

15.
宋亮 《教育》2011,(5):25-25
在企鹅出版社的大力推广之下,中美的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虎妈”蔡美儿严厉管教子女的无双故事。这个故事对美国人来说是如此离奇夸张,而在中国家长们看来,真的不算什么。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对孩子的管教自另有一套办法,为与“虎妈”叫板,中国媒体迅速推出了中国自己的另类家长——“猫爸”,一个叫常智韬的人。  相似文献   

16.
林达 《高中生之友》2012,(20):20-21
要下笔谈美国,确实非常犹豫。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旅美人士写的感想,他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好像有一肚子可写的,体会特多,可是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参不透",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因为一深入进去,你就会看到,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美国的真实,都比观光两个月的旅客眼中的美国,要复杂得多。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背景非常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实际上非常深。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才发现,美国人是多么的不了解中国,尤其是普通美国民众,他们想了解中国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好奇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感觉自己已经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了解了美国,大致对美国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了。跑来一  相似文献   

17.
初识季杭,觉得他大头大脑,尤其是一对招风耳,一张大嘴,很有特征,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一、给他个下马威那天中午,季杭发现教室门不知被谁反锁了,敲了几次都没人睬他。于是,他就在窗户外面使劲蹦跳。这一跳,让他惊喜地发现了新大陆———原来,窗台上面静静地躺着好多粉笔头!他眉头一皱,一个鬼点子应运而生。只见他拿起这些“子弹”,朝教室里撒去!(窗户未关)这下,里面的学生可遭了殃:脸上、头上、额头上,书本上、文具盒……都不我和季杭的故事———教育手记四则江苏通州市金沙小学(226300)曹海永初识季杭,觉得他大头大脑,尤其是一对招风耳,一…  相似文献   

18.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是他对中国社会的理想设计。民权主义是这一纲领的核心。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来保证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如何实施“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的理想。“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特别提倡向美国学习。他的民权思想有许多借鉴欧美的地方,尤其可以看到美国政治制度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公德     
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 ,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他刚到汉堡时 ,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 ,看车窗外没人 ,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个急刹车 ,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 ,放进车中 ,对他说 :“这样别人会滑倒的。”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 ,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 ,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 ,不妨碍影响别人 ,这叫公德。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 ,我记得非常深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 ,一个…  相似文献   

20.
1983年 ,美国学者加德纳(Dr.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对当时流行的认知理论观点———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进行了质疑 ,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因而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也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指出 ,这组能力主要有7种 ,后来又增加1种 ,共8种 :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