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臆说个别形声字的声符含义、拘泥于"右文说"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积微居小学述林·造字时有通借证》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达先生认为造字时有假借。我们承认造字时有假借 ,但非如杨先生所说。他所举的例子 ,有些是许慎误析 ,他又申发之 ;有些是造字原则不同了 ,形声字的声旁可以只记音 ,而他仍然从右文说的观点出发 ,认为不表意的声旁是假借字。  相似文献   

4.
研究六书只要明确了六书造字和汉字字形分析是不是一回事、《说文》内在体例是否自相矛盾、《说文》的解说体例该如何归纳、古人用字情况的分类是否科学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重新明确六书的内涵,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六书体系和文字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彭婷婷 《文教资料》2011,(36):107-109
《励忠节钞》中通借字共有50组。本文从通借字与本字形成通借的原因以及通借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两大方面来对这50组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时,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借"扇,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骗、抢"扇。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孙悟空是"借"还是"骗、抢"芭蕉扇进行精彩辩论。正方组认为"借",反方组认为"骗、抢"。  相似文献   

7.
最早对《说文》引文进行多角度论述的著作始自《通雅》,且《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论述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通雅》对《说文》引文的研究有四:一是辨析《说文》引文之误;二是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三是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四是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清代以前学者对《说文》古文的论述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清代以前学者对于《说文》古文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学者研究《说文》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说文》学研究中,集汉学派文字学理论之大成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可谓是一座高峰。然他对六书造字理论的研究,不是从古人为语词谋求记录符号角度来理解造字,而是从静态的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来反推造字之法,因此,他的"六书"注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对史传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是在《诗经》的滋养中,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史思想。《史记》对于《诗经》内容的化用,对《诗经》“微言大义”的发展,以及阐述司马迁记史观念,都体现了“借天道说人事”这一非因果论的天命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说文·用部》云:"甫,男子美称也。"但从"甫"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析及相关文献例证来看,"男子美称"并非"甫"的本义,而是借"夫"之引申义。"甫"是"圃"的初文,"圃"则是"甫"后起本字,即"甫"的本义就是种菜果的园子。同时,依据"形声字声中有义"说与"形声字借声"说的理论,对"甫"声(含"尃"声)字义作了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甫"为声符的字实借"旁"字之义。  相似文献   

12.
如《部首说略》一文所述,中国字典的部首制,从许慎的造字法部首,走到了梅膺祚的检字法部首。后者一直影响到今天。1979年版《辞源》就基本上承继《字汇》的作法,将《说文》的540个部首,改并为240个。当然也不见得全然合理,但较《说文》却是简要得多。我们以《说文》(大徐本)为主,参照其他各家之  相似文献   

13.
敦煌讲唱学对后世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着重论述变的“借图述事”现象对后世话本,戏曲、小说的影响。变中已存在“借图连事”现象,由于变、话本、戏曲、小说之间的承传关系,这种现象便被保存至今,本即以《赵氏孤儿》和《说岳全传》为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说文·叙》内容精辟独到,阐述了周代以前文字的大体源流,介绍了文字发展的脉络和自身的特点,总结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记述了西汉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指出了东汉时解说文字的混乱想象,最后作者说明了成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说文·叙》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相似文献   

15.
简讯     
我院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梁光华教授的论文《汉字造字理论新说》,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评,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  相似文献   

16.
更素造字是汉字造字八法之一,是复素字中“更换原字中某一字素而创造新字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其中更素造字的重文668个。汉字是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汉字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字。下面就《说文》中更换义素而产生的异体字的原因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借玉笛"、"借东风"、"借折柳"、"借大家"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巧"借东风"的妙处,掀起学生"善借"之风.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字形才是汉字的本体,是汉字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字形研究入手,以《说文》为对象,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汉字造字,力求对汉字造字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9.
义借是初期意音文字中常见的现象,而我国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所使用的东巴文就是这样的文字。纳西东巴文中的义借字数量较多,情况复杂,义借形式比较灵活,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即将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述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比照释义就是根据对句一方的词来理解。古代作家常常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行文,在用词造句方面,为避复(杨树达先生把“避复”列为修辞格,见《汉文文言修辞学》)起见,往往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交相替用,这就是互文(即互相解释,作同义或近义处理)。所以孔颖达注《书·尧典》指出,古书中有“文不同,互相通”的说法。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