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必以德性为本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孙志伟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  相似文献   

2.
正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思想品德的教育位居首位。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因为,知识与品德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  相似文献   

3.
《华章》2008,(1)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张履祥说:"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张履祥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逐步在形成的学生,如果不把品德  相似文献   

4.
<正>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种柔情似一根红丝带,飞过高山峻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6):178-17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下面我就以教学《心中有他人》这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其中有一个叫小清的学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虎头虎脑,活泼开朗,成天乐呵呵的,什么事也不放在心上;他聪明机灵,老师讲授新知识,他一听就会。可是他从开学到现在,我布置的语文、品德作业他几乎没做一回,我得天天追着他放学补作业。  相似文献   

7.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正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与"字读出了"品德"与"社会"的并列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却还存在着互相影响、辩证共存的关系。一、社会与品德的关系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社会与品德的关系从来都显得比较复杂。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基础是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接受到的道德训化,这其中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家长都会教育学生要诚实、要勤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如被人欺负就要跟他打,不能示弱,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与学生一起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引向一个较高的价值水平。这其中有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在我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冯海鹏 《辽宁教育》2012,(10):88-89
我任教的班里有个学生叫刘新宇,他是个留守儿童,也是个典型的"惹是生非经常有,门门成绩个位数"的学生,让我一想到他就无可奈何,一筹莫展。这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到教室看看,刚走到教室外面,透过窗户发现教室里只有刘新宇一个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摆弄着教室墙角的一  相似文献   

11.
高丽 《教育艺术》2007,(12):5-6
古人云:"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他人以帮助,助人为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2.
信任一个贼     
遇到安尼尔时,我还是一个贼。虽然我只有15岁,但我已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三只手"。当时,安尼尔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摔跤比赛。他大约25岁,长得又高又瘦,看起来很随和,也很仁慈。这样的人是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4.
正"博物学"这三个字要把它说清楚已经非常困难了。我现在正在追踪一个真正的博物学家,丽江的价值就是由这个人发现的,他叫约瑟夫·洛克。洛克本是奥地利人,没怎么上过学,他父亲是欧洲一个贵族家族的管家,所以约瑟夫·洛克从小特别想出人头地。后来他觉得在欧洲这样等级分明的国家很难实现抱负,于是去了美国。真正的博物学是从欧洲发端的,约瑟夫·洛克也深受欧洲博物学的影响。虽然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他从小就很会观测动植物,而且知识丰富。他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一直以来是一个神奇的物种。他可以处处宠着我,也会对我严加管教;他会嬉皮笑脸和我小打小闹,也会"笑里藏刀"从暗地里打得我措手不及;他会提醒我要做什么,要做好什么,却从不会过多地帮助我。他让我欢笑,让我委屈,让我捉摸不透。没有他就没有我,没有他,即使有我,我也不是我。  相似文献   

16.
杨凤定 《当代学生》2011,(23):23-24
"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你能帮助我吗?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人长得高高大大的,很英俊,我很喜欢他。而且他英语很好,我有不懂的地方就会想到去问他,他总是很热情地帮助我,一点也不嫌我麻烦。我  相似文献   

17.
《小儿语》作者吕得胜,字近溪,明嘉靖年间宁陵(今河南省宁陵县)人。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地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了根绳子,独自一个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对小鸟此时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它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可怜这对小鸟吧!"  相似文献   

19.
问:在我的周围,我看到好多孩子做了错事还蛮横无礼,别人劝导也满不在乎,我行我素。我的孩子今年刚1岁,不想让我的孩子长大了也变成那样。请问我该怎样教育他? 答:羞耻心是-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感情,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孩子有了羞耻心,才能对错误事情有认识能力和抵抗能力,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品德。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羞耻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