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其中有着浓郁的“尼采味”。本文结合《野草》中的文章,探讨《野草》在思想主题、情节、意象等方面受到尼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篇目,其丰厚的意蕴色彩历来是文学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鲁迅生平作品及言论,从孤独的革命者、三种生命的载体以及逾越绝望之坟等视角摄入,全面诠释其文中意蕴。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在鲁迅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集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当时的鲁迅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后来鲁迅并不满意《野草》所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认为其“心情太颓唐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但肯定:“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确实,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野草》都有独特的风格,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本文仅就其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索,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鲁迅《腊叶》写作心理的探讨张天定《腊叶》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风格独具的优美抒情散文诗,写于1925年12月26日。和《野草》一样充满着诗情和意境,感情深沉,内蕴丰富,尤其是它的写作心理,更值得我们把玩,本文试予探讨之。散文诗集《野草》是...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部散文诗集。由于鲁迅写作《野草》时,正是新文化战线经过了一次大分化之后,他因寻不到“新的战友”,而感到苦闷、彷徨;在写作方法上,《野草》又较多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样,《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一种。《野草》自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人撰  相似文献   

8.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谈《野草》     
谈《野草》景山鲁迅的《野草》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散文诗集,但同时又被认为是鲁迅的最难读懂的一部作品。《野草》共收散文诗23篇,另“题辞”一篇。当然不是篇篇都难懂,例如《风筝》、《狗的驳诘》、《立论》、《死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都是很好...  相似文献   

10.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一改鲁迅往日的严肃,用打油诗的方式戏谑地显示了大师敏锐的眼力,“我的失恋”并不是心伤,而是胜利后的一声冷笑,嘲讽那些无聊的失恋诗,盲目的爱情,让无知的青年在蹙眉一笑后警醒,故而这是一场胜利的失恋。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都充满了炽热的爱,这与他们性格中纯真的"赤子之心"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内容也不相同。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有赞赏,也有批判;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式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的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7.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坠入天上的深渊——从《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鲁迅式的人生哲学,即使是对于爱情,鲁迅也警告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止于至善”、凝固,是爱情的绝境,《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明了这一哲学性的道理。自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所酿造的子君坠入深渊这一悲剧,意在使人们警醒:天上也有深渊,斗争不能终止。  相似文献   

19.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毛泽东两位诗人,以深厚的诗学功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代表20世纪我国最高成就的旧体诗,使萎靡不振的旧体诗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成为出水芙蓉。然而,鲁迅和毛泽东却又不谋而合地不嘛张别人写旧体诗,自己创作了旧体诗也不愿正式发表。其原因是为了维护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同时考虑到领袖的导向作用。鲁迅和毛泽东旧体诗的不同之处,则体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