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鄂豫皖苏区为了动员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创造了极其多样化的宣传鼓动形式,主要有:办农民夜校、教唱革命歌曲、运用口号标语传单、召开群众会议、创办各种报纸刊物等纸质宣传品等,其综合运用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浓厚的场景氛围,身处其中的农民被感染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汇入革命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实践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中共制定并实施了红军公田。其主要内容包括红军公田的分配原则、分配数量、耕种管理及收获产品的分配。它的实施,推动了鄂豫皖苏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共制定土地制度、实施土地革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建立了川陕苏区,并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川陕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和分配了富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损失,富农加入革命队伍,并想方设法取得苏维埃政权,以此来阻止土地革命的推进。中共为了清除土地革命的阻碍,必须改组苏维埃政府,把富农赶出去,因此,川陕苏区政权改造是土地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分配生存资源的角度看,中共认为分配富农土地和其他财产具有革命的正当性,然而从富农土地及其他财产来源分析,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改造的合理性则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全文侧重分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执政期间 ,为解决土地问题虽提出过若干法规与条例 ,但为何在实践中未能付诸实施 ,而跑到台湾后 ,又为什么能够在那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 ,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先后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但为何在苏区土地分配后 ,曾一度实行土地国有 (公有 ) ,反对农民私有。在农村推行土地变革时 ,大陆与台湾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 ,研究者们在对比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作者认为应视当时的历史条件 ,依据客观环境的可行性而定 ,不能固定为某一种模式 ,作简单化的例比  相似文献   

6.
东江苏区结合自身地方实际情况,在与上级的互动中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其进程基本与全国各苏区同步,且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东江各苏区本着平分土地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使分配方法日益科学化。东江苏区土地革命坚决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  相似文献   

7.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目标的矛盾和地方政府、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力受到制约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权力(权利)配置与土地利益分配之间并不相称,从而对农民的土地利益进行了挤占,产生了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后税费时代应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私合体属性,理顺国家的土地权力,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廓清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利,赋予、归还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8.
<正>苏区革命的实质就是社会革命。社会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社会动员的重要目标。宗族和流民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社会改造和社会动员中的两个重要对象。因为宗族历史悠久,宗族组织广泛存在,人们生活于其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当中国共产党在农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苏区共青团组织变迁历经党团混合、初步分离、发展高潮、发展遭受挫折四个阶段。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仅开展了组织建设、培养人才、领导少先队与儿童团等主要工作,而且开展了纠偏、动员青少年参军作战、动员青少年投身战争后勤保障、监督苏维埃政府等其他工作。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工作具有政治性、先进性、战斗性、群众性等特征。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工农青少年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制定了新宪法,统一了立法权,确立了最高苏维埃体制,从而消除了苏维埃政权之初立法职权分散、法出多门的不正常现象.这一时期,苏联还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制度,为活跃苏维埃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体制的框架基本定型的时期,后来的所谓改革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修补和完善,总体上并未超出这个框架(戈尔巴乔夫后期除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中苏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给世界带来震动。由于两人的政治生涯及人生经历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迥异。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使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戈尔巴乔夫一帆风顺的仕途使其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结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冲突爆发后,面对苏联、东欧集团的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南斯拉夫人痛定思痛,决心"跟斯大林主义决裂",从而开始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对苏南冲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察,可以回答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  相似文献   

14.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苏联旅行,写下了许多游记。这些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知识分子对苏联态度的很好的视角。他们震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新国家制度,并在民族主义的塑求下,要求借鉴苏联的某些经验。但他们反对中国的共产革命,认为照搬苏联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的产物.在革命过程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都积极参与了苏维埃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但在理论上,它们认为苏维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政权机关,如果说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代行了政权的部分职能,那么当合法的政权组成之后,苏维埃就应当“功成身退”。对苏维埃地位的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对苏维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苏的成立为全国的苏维埃运动提供了经验。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省苏的选举制度及启示;省苏的司法制度及启示;省苏的经济活动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重要目标。中央苏区在发展合作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消费、粮食、生产、信用、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诸多类型的合作社中,苏区政府优先选择了消费合作社,并作为合作运动的主体。尽管消费合作社是苏区民众最需要的,在发展消费合作社时,民众起初并不积极;随着苏区政府强力推进和消费合作社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民众的态度逐渐变得积极,形成了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发展的高潮。中央苏区的合作运动不是民众的自发运动,而是苏区政府主导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纪德、泰戈尔及罗曼·罗兰四人的访苏日记反映了对苏联模式的不同立场和态度。纪德、泰戈尔持批判的态度,罗曼·罗兰是爱护的态度,而瞿秋白除了表现崇敬外,更有彷徨与犹豫。通过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重新认识瞿秋白的访苏日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