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互联网+"时代下主要技术力量的核心专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个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然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师资投入不足、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原因,造成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实践创造能力薄弱。本文分析了原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校企合作和注重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探索出一条适应"新互联网"时代下面向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赋予了网络工程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有着更为迫切的人才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专业教学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解决措施。多年来的建设成效表明,所做工作能够有效满足地学背景下资源环境物联网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4.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教育决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都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网络专业人才需求和西部高校发展现状以及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现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重点在分层次人才培养、"3+5+3"课程要求体系、三层协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学生为例,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设《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改革思路,并立足新工科和非计算机类工科学生特点,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建设新课程,最终实现与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对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社会对"互联网+"技术方面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的网络工程人才,并根据实际需求安排模块化的课程,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方便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更好地发展,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提到了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此外,"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预示着信息化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本文旨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种植类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利用国际领先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创新、变革传统农业,培养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农民、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者,引导他们拥有互联网思维、成为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为了使该专业方向更加适应社会人才需要,需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文章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年级在校学生的调研数据,提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新技术发展的需求,要着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新技术、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的新型网络工程人才,是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吸纳高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校际互动、多元协同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共性需求与问题的共商、共研,关键环节与资源共建、共创,重大工作与活动共谋、共担,建设成果与利益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机制,可为新经济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路径与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计划外新专业,国内几乎没有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借鉴。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网络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使该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文论述了笔者所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网络工程类人才提供建设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王辉  刘云翔  荣祺 《教育技术导刊》2016,15(12):177-179
将“互联网+应用”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进行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首先以“互联网+应用”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分析了互联网平台构建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划分;然后基于“互联网+应用”进行了网络工程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最后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多样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持续发展,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快速融合,智慧水利已成为水利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水利是在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的相关先进理念,高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阶段及运行、维护、管理等运维阶段的创新应用。然而,国内现有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工程水利"为主,对智慧水利建设的支撑明显不足。针对智慧水利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智慧水利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可行思路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提出融合多学科的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并对如何构建该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顺应市场需要开设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专业是大势所趋。兼职教师队伍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建设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新兴专业具有人才稀缺、资源成本高、大型企业较少且地域集中等问题,要建立其兼职教师队伍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剖析新兴专业兴起的必然性和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电子商务的成熟与完善,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营模式的同时,也给众多物流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在对物流业"新常态"下发展特点以及"互联网+"物流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物流业转型路径。指出物流业应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产业融合,优化经营策略,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进行转型升级以应对"新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区分度不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定位明确、层次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章以长沙理工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探索发展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设计三大方向作为专业特色,进而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每个专业教学层次阐述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实施、"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信息通信类市场需求的人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提升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面并提高了就业质量和创业机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学校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教育部建立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快速发展的网络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推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包括如何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改革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达到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同时,归纳和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高校是先进技术得到最早应用的场所,将物联网相关应用与技术引入高等院校是高校迎接信息化发展浪潮的必然举措,商科院校应充分把握物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在培养具备物联网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新型高素质商科人才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突破。论文基于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物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现状,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与商科知识相融合,设立基于商科专业的物联网实验系统的构想,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智慧物流"实验的构建为实例,提出了将物联网引入高效商科类实验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智慧体育”指的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定位导航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等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以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之手段,构建体育系统感知、管理协同和服务一致的体育发展新范式。“智慧体育”能够接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等各类需求,能够在智能化响应与智能化决策的过程中,实现体育智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