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这春天里。"一首《春天里》曾经唱出了众多"北漂族"的辛酸与无奈。"北漂",作为中国人口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漂"一族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时至今日,这个族群中又等了一些被称之为"老漂族"的老年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工作。而老人为了跟晚辈团聚或帮助子孙打理生活,不得不加入了流动队伍。因此,这些跟着"漂"的老年人群体被称作"老漂族"。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2.
雷思涵 《新闻界》2023,(9):83-96
老漂族是为照料子孙而迁徙至新城市的老年流动人群。既有研究关注老漂族媒体使用在个体层面的赋能,包括认知协调、技能提升和机会获得,却未充分考虑中国式关系的权力动态及有关脸面运作,由此简化了媒介技术在关系网络层面的赋权。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结合赋权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聚焦老漂族的微信朋友圈实践,考察社交媒体的技术逻辑如何赋权老漂族的社会交往。研究发现,面向家庭代际关系时,老漂族借助亲密性朋友圈实践协调成员之间的脸面和权力结构,实现缓冲型关系赋权;面向家乡旧友时,老漂族通过朋友圈成为流动经验的分享主体,在重新联结关系的基础上获取面子资源,实现强化型关系赋权;面向城市新邻时,老漂族在朋友圈点赞中完成人情交换,实现拓展型关系赋权。  相似文献   

3.
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上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分,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所以被称为“校漂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校漂族”也日渐壮大,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这个边缘群体引起了高校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为何要“校漂”?到底,他们该不该选择“校漂”?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漂泊今年26岁的陈安3年前毕业于暨南…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老漂族作为多数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功能不全的替代和补充,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规模日益庞大的状况,从故土到异乡,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区域位置的变换,更多、更艰难的是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如何协助老人更好更快地嵌入迁入地的社会环境,提升他们在迁入地的老年生活幸福指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社会网络介入的视角初步探讨老漂族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的策略,实现为老漂族的赋权。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的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  相似文献   

6.
老白上的是延安大学,后在延安当了几年记者。老白觉得自己很有能量,必须到省城发展。1994年,老白辞了工作,只身到了西安。凭着他的文字功底和过去当记者的经验,老白很快就在省级一家报社谋到了职位,成了“文化打工者”中的一员。老白是那种有血性、有棱角的记者,常是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此给自已惹下了不少麻烦。年前的一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老白来电求救:“快下楼,我在太白路水文巷口,市容人员把人打了,现在把我也粘住了……”我脸都没洗,抓起大衣,连鞋带也来不及系就冲出了门。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出事点时,老白正被人团团围住,连记者证也被收缴了。老白见我到来,就像见到了救星,他拨开那些人,指着我说:“这是三秦报的记者,她也是来采访的。”经询问才得知,老白上班路过此地,见四五个市容人员正在对两个农民拳打脚踢,其中一农民被打得嘴流鲜血。老白自恃是记者,除大喝一声“不能打人”外,还上前阻拦,最不可原谅的是,他还骂了一句“黑狗子!”市容人员当然跟他没完。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起到他们报社,总编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老白保持了陕北人那种纯朴、好客、真诚待人的性格,家里常是高朋满座,从陕北来的亲戚、朋友、同学一拨拨的,经常是这拨还没走,那...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就用七年前的一次写作经过,谈谈我对抗灾新闻的一点体会,聊充创作谈。1998年夏秋之交,百年罕见的水灾席卷我国南北,几乎条条江河堤岸告急。那时,我刚去“副镇长”之职进入仙桃日报社,因为较熟农村工作,我便赴“天河垸”抗洪。我出生水乡,然而,“天河垸”外的天上雨和…  相似文献   

8.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我是很喜欢看《新闻晨报》记者丁志平的摄影作品的 ,因为“老丁的照片有思想”。可是今天 ,老丁的照片叫我有点犯难了。《新闻晨报》推出陈默的通讯《“课间禁令”催生“铅笔爸爸”》 ,报道上海有几所小学为了防止安全事故 ,向学生发出“课间不准擅自去操场活动”、“教室在三楼以上的学生 ,十分钟小休息不得下楼”的禁令。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教室内用铅笔、橡皮之类文具做游戏。报道配发了丁志平两幅“玩文具”的照片 ,一幅正面 ,一幅侧面。奇怪的是 ,男生女生的面庞上竟都洋溢着浅浅的、满足的笑。通讯的作者陈默本意在为孩子诉苦、请命 ,老…  相似文献   

10.
平时读报、看稿,一个“都”字,常常引起我的疑虑:真的都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这样干的?诸如“都啧啧称赞”、“都十分激动”、“都踊跃报名”之类,几乎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见得多了,一般也都不把它当回事——报上“约定俗成”的语言么,较不得真的。 然而,近日读了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同志的一篇文章,读到了他讲的一个关于“都”字的故事及经验教训,敬佩之余,顿觉也有必要对这个“都”字来一番计较。 李老的文章是回忆1984年6月彭真委员长到天津过“七一”的一篇追记,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文中有这么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11.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2.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3.
石平 《传媒》2002,(7):57-58
话说大宋徽宗年间,殿帅府老太尉去世。吏部经研究,上报高俅为新的殿帅府太尉。那徽宗本是开明天子,看罢奏折,不由得思忖道:“高俅本是我当端王时的随从,吏部见我喜爱他,才越级提拔。这岂不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遂提起朱笔批道:“荐贤任能,乃国之大事。吏部要改革选拔干部制度,做到公开公道公平。高俅任太尉一职,应予公示。”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15.
记得去年年底央视二套有一“难忘2005”的节目,其中选择了一群人问“2005年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是什么?”一名学生答“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上到了我理想的中学。”一名城市退休人员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们这里的广场允许大家放风筝了。”一名农民工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在年内拿到了工钱。”……闻此言语,我也有些难忘、感动了,不为其他,只为这些回答真实、实在,而这些平凡实在的话语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生活理想、社会和谐、法制进步。再者是媒体展现出的“贴近”意识。何谓“贴近”,就在于其展现出来的语言与说话…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初,《华商报》刚开始红火的时候,邀请首都几位“老新闻”去参观,我是其中之一。一连几个早晨我都到古城街头走走,在好几个红绿灯路口见到穿着红马甲的报贩在叫卖《华商报》,过往行人、骑自行车上班者纷纷停车驻足,顺手买上一份。  相似文献   

17.
董岩 《今传媒》2006,(7):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刘效礼: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思绪凝聚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上。就提出了拍摄《毛泽东》的动议,后因种种原因未批。1993年初,我再次提出拍摄《毛泽东》的具体设想,杨伟光台长拍板定案:“你们是国家队,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此时,距12月26日还不到8个月。董岩:中国第一部纪念伟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这样提…  相似文献   

18.
马安泉 《青年记者》2009,(22):50-51
我常常扪心自问:“在济南全运会中,我为齐鲁晚报做了些什么?”是的,编写“山东冲金指南”是一名老记者的义务、采访报道赛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主持“常回家看看”专栏是领导交给的任务……然而,正是在组办“常回家看看”的过程中,本报与众多体育功勋人物的真情互动,成为本届全运会令人动情的一大亮点,这使我至今兴奋不已而生发了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9.
刘上峰 《传媒》2002,(10):2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甚至是“王”。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有两件事,我始终难忘— 一件是前几年的事。某县一所偏僻乡村校舍危房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师生联名给我写信,要“省里的官”解决问题。我前去采访时,却发现不仅有乡领导、县教委领导甚至一名副县长也在“恭候”。不等我打开采访本,该副县长当即表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危房,“拜托”不要见  相似文献   

20.
“京西开发靠谱么?”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陈可,把置业的希望寄托在了北京西部,这个向来不受资本待见的“落后地区”。就像大多数“北漂族”一样,陈可的置业梦想一次次地在不断攀高的房价面前破碎:买不起京城核心地段的房子,也错过了北京北边、东边的机会,就连南城房价也在热火朝天的开发中水涨船高。“现在,再也不能错过京西了。”陈可急于打探开发动向,他不想再被北京西部的房价甩在后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