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局 饭局?     
正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丈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通通统不开饭局。酒肉虽然穿肠过,交情自在心中留。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鲁迅先生说,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厨房。此言不虚,仔细想想看,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饭桌展开的:同学聚会有饭局,请人办事有饭局,工作联络有饭局,结婚有饭局、升职有饭局……大局小局,人人都有个饭局。饭局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自然不在饭,而在局。在中国人的常识中,饭局与其说是解决温饱,不如说是用来联络感情、处理问题。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坐席次序、敬酒先后、祝酒说辞,种种讲究,犹如战场上排兵布阵,其中都有道理。觥筹交错和眼神交汇中,有结交、有请托、有交易、有阴谋,有真心话和大冒险。透过饭局,我们看得到深埋于其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相似文献   

3.
饭局潦草     
年初,去赶了几场很没意思的饭局,多是一些礼到人也必须要到的婚礼酒满月酒什么的。因为出了钱.吃的时候就不免看看菜色,算计成本,于是就吃得很有负担.这是其一;其二,因为同桌共吃的人基本上都是素不相识,看着陌生的筷子们在菜肴里横进竖出.心里就不免先存了一份芥蒂,于是吃得就很是拘束。所以,大凡这样的饭局,绝对不会出现什么酒酣耳热,兴致勃发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一书,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史和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崭新成果。首先,作者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理,论证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历史事实。其次,作者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构成板块,即文献之道与馆阁之道。再次,作者以独特视角归纳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不是那种善于交际的人,但还是有一些朋友的,偶尔会接到他们邀请饭局的短信。这些短信构思得很奇特,读起来特别的有意思!  相似文献   

6.
陈雪阳 《视听界》2004,(5):45-46
若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模式来考察中国纪录片的当下状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道”并非为意识形态独家占有的话,那么其空间是相当广阔和多向度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可以载“主流之道”,亦可载“边缘之道”;可以载“精英之道”,亦可载“大众之道”;可以载“机构之道”,亦可载“个人之道”等等,只要它们不僭越其现实空间的合法性,多种纪录片将能在其各自的“道”上奔驰。《空山》(1997)让人看到由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村民的选择》(1997)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能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积淀而形成以儒佛道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以茶为聘,取忠贞不二之义;以茶祭祖,表慎终追远之意;以茶崇俭,砥砺人之品行;茶融三教,以尚和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积淀而形成以儒佛道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以茶为聘,取忠贞不二之义;以茶祭祖,表慎终追远之意;以茶崇俭,砥砺人之品行;茶融三教,以尚和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I0001-I0001
黄仁字先生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数目字管理之道,胡适先生则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差不多。两位老先生虽然都是出于对祖国“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情感因素与理性批判,但我认为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人的天地宇宙哲学观: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务求与天地宇宙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之道在于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京城名女人洪晃家的餐厅墙上,镶着一行由霓虹灯拼成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可谓深得中武社交三昧。有好事的调查公司调查显示,请人吃饭是46%的中国人选择的社交方式。如今就连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课余联络,都靠聚餐。职场和官场更不待言,饭局几乎就是第二工作。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说起和作者打交道的经历时说:"我是主张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关系,我没别的手段,只有一条——吃。因此到哪里去吃,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欢吃什么。饮食便于进入主题,就有话可谈了嘛。"饭局各有不同,有人总结得很好:同学请的饭局,可以随随便便,像家人;朋友请的饭局,可以大大方方,像主人;领导请的饭局,必定小心翼翼,像陌生人;请领导的饭局,一定要毕恭毕敬,像仆人。有饭多有局,不同位置、不同目的的饭局当事人,对饭局有着不同感受。  相似文献   

11.
饭局     
有一个朋友,博客内容全是饭局,让人看起来,他的生活像是转战于筷子和刀又间。每一篇文章,都详细记录了吃饭的时间地点人物,吃的菜式,喝的酒水,谈论的话题,某人的妙语,谁换了新男女朋友,席间的突发事件,以及最后谁埋的单。  相似文献   

12.
吴华 《兰台世界》2012,(33):42-43
道家取百家之所长,弃百家之所短,追求"道"之真谛,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其道家思想对中国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发展、中国文艺文化以及理学文化的维度探讨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饭局事故     
把吃饭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来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必要。每天中饭和晚饭前,我绞尽脑汁地去想三个问题:吃不吃?和谁吃?在哪儿吃?这是一个令人遐想无限却又痛苦无限的过程。倘若这三个问题不想清楚,恐怕到晚上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非常怀念80年代的街道食堂,一条街就一家,一说吃饭,就有不二之门,无法选择才能选择。  相似文献   

14.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鸿门宴,堪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背景波谲云诡,杀机四伏。在中国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越来越多的公务、商务人士相信,餐桌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相信以餐会或酒会来款待同业、政界要人、名人及重要客户是个好方法。然而,在整个宴请过程中,一旦有一处细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使这种请客吃饭的好事变成坏事,造成大客户流失、被朋友小看、领导不满、职位不保等问题。所以经常跑饭局的人都知道,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却包含了很多学问和讲究。对此,很多人直呼,饭局,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是一档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湖北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承办的大学生成长纪实节目。节目走进湖北多所高校,挖掘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故事,展现各高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育人理念,既有学子视角的“励志成才之道”,又有高校视角的“立德树人之道”,让人们从中窥见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风貌所预示的“未来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16.
饭局陪吃客     
看《水浒传》最喜欢看潘金莲那段。通晓世故、人情练达的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时节奏把握之精准到位——企业做公关要是做到这份儿上,定是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7.
饭局明星     
在都市里,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饿死人”了。都市里,很容易发生郁闷致死的事件。饱暖思淫欲,淫欲需金钱,金钱得去挣,挣钱很郁闷,郁闷就吃喝,吃喝生饱暖,饱暖思淫欲……我就身处在这样一个怪圈,我因为在这个怪圈中的某一个环节做得非常出色,于是我成为了——饭局明星。  相似文献   

18.
姚森 《报林求索》2009,(1):76-79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将"喝茶"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来看待。如今,市面上茶馆林立,茶叶店如雨后春笋,便是中国人崇尚"茶生活"的佐证。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的茶叶经济受到哪些影响?我们的茶企业又有何应对之道呢?本期报林有幸请到了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大益茶业集团品牌管理部部长华毅,元泰茶业总经理魏文生,八马茶业加盟部经理沈从一,理想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庭顺共同探讨金融危机下的茶企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9.
盖鹏丽 《记者观察(上半月)》2014,(2):7-7,9,11,13,15,17,19
正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都能与饭局联系在一起。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自古以来,在中国,政治和饭局就脱离不了干系。历史上的著名饭局数不胜数,改变历史的那些饭局多惊心动魄。每一个饭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为了一场饭局,不但双方的谋臣智士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当事者更是赤膊上阵,赌上了各自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佰草集品牌的成功之道为例,分析在外资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垄断中国高端市场,大肆抢占中国市场,中国日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佰草集如何运用中国元素突围,创建强势品牌,以期对中国自主品牌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