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颖辉 《成才之路》2011,(17):36-3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美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山水之美总是赋予诗人灵感,牵引着诗人走入它的胸怀。  相似文献   

2.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篇中那浓浓的"诗情"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亦是诗词能打动读者的基础,诗词之美,美在深情。作为读者,只有被诗情"感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诗词之美。因此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5.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横贯高宗朝的"龙朔变体"是初唐宫廷诗风的一次重要"新变"。政治格局的激烈变动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微妙转换,使宫廷诗人的人员构成、文化心态及人格特征等发生了与贞观宫廷诗人颇为明显的差异,导致富丽谄媚的"颂体诗"畅行一时。"才优而行薄"的人格嬗变,使贞观宫廷诗人对帝国气象的颂美衍变为对帝王的无原则的阿谀。献媚邀宠、感激恩荣的"欢愉之辞",感情苍白,诗风趋向浮虚夸饰,诗歌语言上就成了繁芜雍密的"浮肿"。由许敬宗、李义府辈开创的"颂体诗"经过他们及其追随者的"自我颠覆",已走到了"绝境",由此引起的不满和反驳也就成了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7.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美之永恒——浅议拉斐尔笔下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章云 《考试周刊》2010,(34):47-48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美、崇尚美。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就知道把石子或兽牙磨圆润了佩带来装饰自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类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表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可以说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爱与美一直是哲学、艺术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诗人和艺术家们所赞美的主题。本文的爱与美是以美学为基础的,以美学为基础的爱与美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相通的。"爱"的世界是一个反对分裂的"一体性"世界,这种"一体性"的世界必是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这一语点出了古往今来大部分文人创作的一个主体趋向,列举了中国古代诗词中体现韩愈这一论断的一些事例,从诗人创作诗歌的主题内容、诗人主体、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分析形成这个趋势的原因,并且从中了解中国古典诗词这种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所描述的"湘西世界"具有浓郁的神话气息,结合其相关作品,从"神话元素"入手,可从"历史潮流的客观影响"、"作者创作的主观选择"及"巫觋之风的深刻浸润"三个方面,集中阐释沈从文为何构筑充满神话色彩的"湘西世界",初步探求沈从文寓于其中的深刻感情。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3.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内化、精致化、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形似”“传神…‘气韵生动”“意境”这几个主要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无不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社区教育价值由传统实现"个人理想"的教育实验,发展为"国家宏观"需要,再转变为"国家"与"个人"双重追求,体现出社区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社区教育在当前价值取向指引下,其制度应当从供给、需求和效度三者进行维度构建,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宽度""长度""美度""效度",促进社区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19.
在语境参数理论观照下,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明月""情""怜"和"佳期"的语境化嬗变意义更加明晰。该理论用于评析张九龄诗歌的差异阐释及其英译,为古典汉语诗歌的意美阐释与意义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并能揭示微观概念语义语境化生成的主客观互动性。  相似文献   

20.
《白苍鹭》是美国乡土文学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从其美学意境的角度出发,分析文中所展现的情感美与形象美,探讨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