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花儿与少年     
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看来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相似文献   

2.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3.
黄山上 ,一个算命先生非要给一彪形大汉算命 ,那汉子说 :“不用算 ,你不是会看相吗 ?你就看看我大致上是干什么的吧 !”。算命先生端详片刻后 ,郑重说道 :“你肯定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的 !” ,那汉子哈哈大笑 ,挥手而去……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 ,一位外表粗犷、性格豪爽 ,内心缜密、思想深邃的山东大汉。一、洗练岁月———丰富的阅历“我这人长得什么都像 (像工人 ?像农民 ?像商人 ?) ,就是不像大学老师。而且作为老师也不‘纯’ ,历史很复杂。”我们的访谈刚一开始 ,张老师便以玩笑的口气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作为张老师的门下弟子 ,我们对他的…  相似文献   

4.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5.
“当代徐霞客”余纯顺经过本市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记者直接策划了余纯顺的宣传报道工作,回想起来觉得很有意义。同行来电,力荐“当代徐霞客”去年12月2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社会纵横”节目主持人范蓉女士打电话给我,说她采访了一位名叫余纯顺的人,他是上海电器成套厂职工、上海教育学院学员。他从88年7月离上海,孤身一人徒步中华大地,已经走过了18个省市自治区,访问了20多个民族,走破了44双运动鞋。建议《劳动报》报道一下。余纯顺果然来电,说因家遭火灾,母亲亡故,所以他回沪奔丧。我请他来寒舍一叙,心里却老是在揣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7.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8.
巧耳听门道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我在内黄县东庄镇中学工作,镇卫生院义务为教师体检中发现老教师李景文血压已高达220,劝他立即休息治疗,他却依然坚持工作。一天,几个教师凑在一块闲谈道:“李老师您高压220,真是‘带电工作’啊!”我一听,好一个活新闻!当晚写出小故事《“带电”工作》,不久就被《濮阳日报》在“新风赞”栏发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边的笑语、戏言,往往有“鲜鱼”,抓住它,就能写出好新闻。 前年全国搞金融秩序整顿,我去县人行采访。谈话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26日,“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王选奖基金管委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关村方正大厦召开。会前,王选院士的夫人陈塑镓老师会见了王选奖基金管委会的全体成员,她说,“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申办“王选奖”的过程我都知道。王选这个人一直很低调,起初他很不愿意。他就是那样的脾气,认为事情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功劳不可以归他一人。前几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又不让出来,你们提了几次(想见他),他是很想见见你们的。第一届“王选奖”颁奖他也来不了,只有书面表示祝贺了。你们之前提要把“王选奖”办成与“长江奖”、“韬奋奖”一样影响力的奖项,王选就说了,那两个奖影响巨大,“王选奖”怎么可能与之并列呢?我到不了那个水平,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大家有决心办好这个奖项,王选很安慰了。谢谢大家!”会见后,陈老师还陪同大家瞻仰了王选院士生平陈列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泗阳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以来 ,新闻报道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连续4年被江苏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提起这些成绩的取得 ,大伙都说这得归功于该部政委徐立新“工作报道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报道员成为“编外委员”这是徐立新刚到泗阳县人武部任政委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党委会 ,当所有委员都到会后 ,他却还在等 ,等了一会儿他说 :“小张怎么还没有来?”便有人把报道员小张找来 ,徐政委说 :“你列席会议吧 ,并且以后的党委会你都可以参加 ,以后部里的工作还要靠你宣扬呢。”在他的带动下 ,部里其他同志也都自觉地关心支…  相似文献   

12.
一代伟人毛泽东(1893.12.26-1975.9.9),离开我们已经29年了。那么,他在晚年究竟患的是何病?他逝世后,有人传达说他患的是心脏病,社会上流传他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肯定能打败蒋介石。”所以人们猜测他是患心血管疾病而逝,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年守候毛泽东身边两年之久的保健医生——如今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徐德隆教授,25年后,对此作出了公开披露:原来毛泽东晚年的真正病情并不是心脏病,也不是某些人说的帕金森氏症。他真正的病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大多发生在50多岁的中老…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春,刚看到《新闻爱好者》的时候,她就像一位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正颜厉色,一本正经的样子,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位“老师”变了.增添了不少灵气.封面也极有特色,很吸引人,我越看越喜欢她了.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15.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2,(Z1)
黄凡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属于那种奇怪的人,说得好听是有个性,说得难听是够厉害。”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由于平日与他交往不多,真没看出他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倒是记得四年前他刚进台时那副见人就笑的讨喜模样,他当时高中刚毕业,人长的帅气,很是抢镜,阿姐级主持人争着要他做搭档,最后跟着“关阿姨”到经济台《大小世界》当孩子们的大哥哥去了。就在南京没有几个孩子不知道“黄凡大哥哥”的时候,他却转  相似文献   

17.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今年《新闻知识》第一期在“新闻知识讲座”专栏里,姚文华同志谈到了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说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不仅‘跑’出了许多好新闻,而且在被日伪特务枪击时,靠‘飞毛腿’幸免一死。”我对这“飞毛腿”的故事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详情。希望了解顾执中先生事迹的老师能详细  相似文献   

19.
真书无香     
十几年前,我曾在北师大听散文家韩少华讲课,当时他还在北京一所中学做老师,说起自己最心仪的读书境界,他描述道:那就是,外面下着大雪,屋内火炉正旺,我独自拥被读茨威格的小说。当时年轻的我也想象了一下,觉得确实很美妙。由此想到,具有传统士大夫情趣的或小布尔乔亚情结的人尤其是知识者读书不仅是在阅读内容,更多时候还是在体察与内容有关的形式以及书外的氛围。 清人张潮很有名的《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春夏秋冬,一一对应,古…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