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独"家庭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形式。由于独生子女的伤亡,"失独"父母的生活面临很多困境和问题,如精神受损、医护困难、养老困境、经济困窘等。因此,建立、管理和充分利用"失独"父母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栾轶玫 《视听界》2014,(5):36-38
面对传统媒体人才不断外流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人的两个心态变化:一是早期媒体人都带着"成名的想象",到了媒介市场化与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媒体人的职业荣誉感被职业倦怠感吞噬,成名的路径也不再依赖传统媒介;二是媒体人从崇尚"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性失联"。文章还分析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元业态、企业媒体化生存与企业媒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4.
说起“仕而优则学”鲜为人知;反之,提到“学而优则仕”家喻户晓。其实两句话皆出自《论语》。全句为“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仕”有“仕途”、“做官”之意;句中的“学”则有“学习”、“学者”、“学业”、“做学问”等多重意思;句中的“优”,或解释为“优秀”,或解释为“优裕”,都说得通。全句之意是:为官者,若政绩优秀或精力优裕,可为学做学问;而为学者,若学业优秀或者精力优裕,也可为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在文革中,曾被上纲上线为“读书做官论”,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5.
在连接逻辑主导的互联网发展史中,失联是另类的互联网实践,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关注主动网络失联的历史过程,将我国的主动网络失联分为局部连接阶段(1994-2006)、普遍连接阶段(2007-2013)和泛连接阶段(2013至今)三个阶段。在主动网络失联的演变中,浮现了个人信息权和失联权两个争议焦点,个人信息权的争论随着连接阶段的发展而变化,而失联权的确立面临与“忙碌即成功”的组织文化的冲突,以及重新界定“工作-生活”边界的挑战。有关主动网络失联的争论围绕着其能否成为一种社会机制而进行,而网民开展情境化失联的生活减速探索,“游走”于连接和失联的状态之中。透过历史分析可见,主动网络失联有成为生活方式的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至”是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是到、直到的意思,如:青年人、老年人以至儿童都参加了抗旱斗争。又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前句是表示范围上的延伸,后句是表示程度上的延伸,两句中的“以至”都是直到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王猛 《兰台世界》2012,(9):35-36
造成古代小说"失名"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小说小道的观念有关,笔者认为对此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失名"的原因不尽相同,并非主要是社会轻视小说以及小说地位低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时下,打开很多网站甚至门户网站的首页,一股被网民戏称作“黄气”(涉黄)、“杀气”(凶杀)、“毒气”(制贩毒)、“赌气”(赌博)、“腥气”(名人绯闻)种种“不明”之气扑面而来,占据了“头条”和大部分位置,唯独“正气”看不见、很少见,或者干脆被挤到了“中条”乃至“末条”!看到这些,不免让网民疑窦丛生: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是这样“阴暗潮湿”吗?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2004,(2):3-3
“五一”过后,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两句口头禅“去哪儿玩去了?”、“你打‘震荡波’补丁了吗?”  相似文献   

10.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11.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相似文献   

12.
张权 《新闻窗》2007,(5):63-64
说起新闻,大家都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提及诗歌,众人皆知,则是一种文学艺术。笔者在近年的新闻采访与诗歌创作中,发现这两种风格貌似各异的文体,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即在新闻中潜藏着很多“诗性”(此文中特指旧体诗)。当然,这种所谓的“诗性”,在笔者看来,仅指诗之“文”,而非其“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14.
张兰军 《新闻世界》2009,(1):133-133
湖北大学数计学院07数学2班出台新班规,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都会有一句神秘同学在暗中盯自己的一言一行。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少女失联"事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制造出社会治安环境堪忧、人人自危的氛围。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将有助于认识"少女失联"现象。媒介的培养分析功能、议程设置功能和拟态环境功能推动了"少女失联"舆论场的形成。为更好地应对这一舆论热点,公众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大众传媒的媒介自律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6.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流传甚广甚远  相似文献   

17.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随团游览了西安部分景点。无论是西安的“古”,还是西安的“变”。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慨之余,写了几首小诗,以此表达对西安的敬仰。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卷253王之涣下注存诗6首,列首位的是《登鹳雀楼,一作朱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639页)。此诗被称为“盛唐代表作”,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赞不绝口。凡唐诗选本不选此诗者几乎未有。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酣畅易记,虽三岁顽童,亦记忆不爽。又气势雄浑,哲理深远,千载而下,无人疑义。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5:“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瞩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马航MH370客机3月8日起“失联”,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关于马航失联客机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